明確而具體的目標助人成功
1984年,在東京國際馬拉松邀請賽中,名不見經傳的日本選手山田本一出人意料地奪得了世界冠軍,當記者問他憑什么取得如此驚人的成績時,他說了這么一句話:憑智慧戰勝對手。
當時許多人都認為,這個偶然跑在前面的矮個子選手是故弄玄虛。馬拉松是體力和耐力的運動,只要身體素質好又有耐性就有望奪冠,爆發力和速度都在其次,說用智慧取勝,確實有點勉強。
兩年后,意大利國際馬拉松邀請賽在意大利北部城市米蘭舉行,山田本一代表日本參加比賽。這次他又獲得了冠軍。記者問他:上次在你的國家比賽,你獲得了世界冠軍,這一次遠征米蘭,在異國他鄉又壓倒所有的對手取得第一名,你能談一談經驗嗎?
山田本一性情木鈉,不善言談,回答記者的仍是上次那句讓人摸不著頭腦的話:用智慧戰勝對手。這回記者在報紙上沒再挖苦他,只是對他所謂的智慧迷惑不解。
十年后,這個謎終于被解開了,他在他的自傳中是這么說的:每次比賽之前,我都要乘車把比賽的線路仔細地看一遍,并把沿途比較醒目的標志畫下來,比如第一個標志是銀行;第二個標志是一棵大樹;第三個標志是一座紅房子;這樣一直畫到賽程的終點。比賽開始后,我就以百米的速度奮力地向第一個目標沖去,等到達第一個目標,我又以同樣的速度向第二個目標沖去。四十幾公里的賽程,就被我分解成這么幾個小目標輕松地跑完了。起初,我并不懂這樣的道理,我把我的目標定在四十幾公里處的終點線上,結果我跑到十幾公里時就疲憊不堪了,我被前面那段遙遠的路給嚇倒了。
山田本一說的不是假話,學家做的下面這個實驗也進一步證明了山田本一的正確。
這個實驗是組織三組人,讓他們分別向著10公里以外的三個村子進發。
第一組的人概不知道村莊的名字,又不知道路程有多遠,只告訴他們跟著向導走就行了。剛走出兩三公里,就開始有人叫苦;走到一半的時候,有人幾乎憤怒了,他們抱怨為什么要走這么遠,何時才能走到頭,有人甚至坐在路邊不愿走了;越往前走,他們的情緒也就越低落。
第二組的人知道村莊的名字和路程有多遠,但路邊沒有里程碑,只能憑經驗來估計行程的時間和距離。走到一半的時候,大多數人想知道已經走了多遠,比較有經驗的人說“大概走了一半的路程。”于是,大家又簇擁著繼續向前走。當走到全程的四分之三的時候,大家情緒開始低落,覺得疲憊不堪,而路程似乎還有很長。當有人說“快到了!”“快到了!”大家又振作起來,加快了行進的步伐。
第三組的人不僅知道村子的名字、路程,而且公路旁每一公里就有一塊里程碑。人們邊走邊看里程碑,每縮短一公里大家便有一小陣的快樂。行進中他們用歌聲和笑聲來消除疲勞,情緒一直很高漲,所以很快就達了目的地。
學家得出了這樣的結論:當人們的行動有了明確目標的時候,并能把自己的行動與目標不斷地加以對照,進而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行進速度和與目標之間的距離,人們行動的動機就會得到維持和加強,就會自覺地克服一切困難,努力達到目標。
確實,要達到目標,就像上樓一樣,不用梯子,一樓到十樓是絕對蹦不上去的,相反蹦得越高就摔得越狠。必須是一步一個臺階的走上去。就像山本田一一樣將大目標分解為多個易于達到的小目標,一步步腳踏實地,每前進一步,達到一個小目標,使他體驗了“成功的感覺”,而這種“感覺”將強化了他的自信心,并將推動他發揮穩步發展潛能去達到下一個目標。
火箭飛向月球需要一定的速度和質量。科學家們經過精密的計算得出結論:火箭的自重至少要達到100萬噸。而如此笨重的龐然大物無論如何也是無法飛上天空的。因此,在很長一段時間里,科學界都一致認定:火箭根本不可能被送上月球。
直到有人提出“分級火箭”的思想,問題便豁然開朗起來,將火箭分成若干級,當第一級將其他級送出大氣層時便自行脫落以減輕質量,這樣火箭的其他部分就能輕松地逼近月球了。
分級火箭的設計思想啟示我們:學會把目標分解開來,化整為零,變成一個個容易實現的小目標,然后將其各個擊破,不失為一個實現終極目標的有效方法。很多時候,我們之所以感到困難不可逾越,成功無法企及,正是因為覺得終極目標離自己太過遙遠又無具體的近期目標因而產生畏懼感。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很多人做事之前所以會半途而廢,這其中的原因,往往不是因為難度較大,而是覺得成功離我們較遠,確切地說,我們不是因為失敗而放棄,而是因為心中無明確而具體的目標乃至倦怠而失敗。在人生的旅途中,假如我們稍微具一點山田本一的智慧,一生中也許會少一些懊侮的惋惜。
大成功由小目標所累積,每一個成功的人都是在達成無數的小目標之后,才實現他們偉大的夢想。不放棄,就一定有成功的機會,如果放棄,就已經失敗了。心中有明確而具體的目標,不怕艱苦,不懈努力,迎接自己的便將是成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