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心理詞典網 , 一個優秀的心理知識學習網站!
近日,多名初三和高三學生向本報教育熱線反映,臨近中高考,老師和家長經常在他們耳邊嘮叨,要他們抓緊時間學習,一定要考一所好學校,人生美好前途在此一搏……給他們的帶來了“不能承受之重”。他們紛紛呼吁:老師、父母,請給我們一個寬松的學習環境,我們知道自己該怎么學習、怎樣生活!專家對此分析認為,現在學生的壓力普遍較大,學校和家庭應該攜起手來,共同為孩子的“減負”創造條件。
【調查報告】學生壓力近七成源于外界
日前,市社科院公布了一份針對未成年人身心成長的調查報告,報告表明,未成年人之所以容易產生衛生問題,一方面是由于未成年人主觀的思想、發育尚未健全,一旦受到外界不當刺激的沖擊,容易發生失衡;另一方面,也是很重要的一方面,則是當前客觀環境的壓力過大,較多超過了未成年人的思想、承受能力。調查發現,上海青少年因外界阻撓而不能達成愿望所產生的壓力,兩倍于成長中自然生成的壓力。
當前,未成年人的壓力主要來自兩個方面:其一是外界,這種情況占總壓力的66%,其中又包括家庭(22%)、學校(42%)、自然環境(5%)及社會環境(6%)等一些主要因素,表現形式是外加的要求、期待、規定或威脅等;其二是來自未成年人成長過程中必然會遇到的壓力,如生理發育、發展、成就憂慮、同伴交往及其它源于自身而無法說清的矛盾,特別是面臨升學、就業、等壓力。這種情況占總壓力34%,其中又包括自身身心發展所需要的自立感、自信感、自豪感、自強感等壓力(52%),愛與交往的需求壓力(28%)等。
【專家觀點】攜手營造“快樂成長”氛圍
上周末,在本報參與承辦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研討會”上,上海社會科學院青少年研究所所長楊雄也談到了上述問題,他認為,解決未成年人壓力問題要通過兩個途徑,一是對于學生;一是對于家長和老師。
首先,應該加強孩子的承受和調節能力。作為家長和老師,應該根據“早預防、早發現、早診斷、早干預”這“四早”原則,在平等、坦誠、友好和平的氣氛中與其共同分析探討當前的生活狀態,加強雙方對困境的生存境況分析;了解孩子在哪些方面出現了認知偏差或不正確的生活態度,與他共同探討,使之充分了解自己的錯誤;幫助他明了自己的生活愿望,結合自身現實素質、能力、愛好、特長等協助他理清情緒,更好地認清自己的生活目標分解。
其次,學校和家庭應該主動創造減壓的氛圍。楊雄認為,當前家庭、學校和社會教育重智力、輕情感,重單科能力、輕綜合素質的不當傾向是造成孩子壓力過大的重要原因,因此,我們應該重視和加強對廣大未成年人良好情感、綜合素質的培養,為孩子營造學習快樂、生活快樂的“快樂成長”氛圍。
對于學校而言,應當嚴格規定作息時間,消除一些學校,尤其是名牌幼兒園、重點中小學校為提高學生學習成績而增加學生學習時間和科目的做法,實現課時專時專用,把更多的時間還給學生本人;對家庭來說,應當打破家庭教育“單體作業”方式,而設計和開展一些集體性的文娛活動,讓孩子走進社區和同伴,從中尋找快樂。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