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心理詞典網 , 一個優秀的心理知識學習網站!
所謂挫折,是指個體在從事有目的的活動過程中遇到障礙或干擾,致使個人動機不能實現,需要不能滿足的情緒狀態。相比較成人,青少年由于人生觀、價值觀發展尚未完整,所以對挫折的看法往往容易走入誤區。心理學家指出,其實真正引起挫折感或者相應行為后果的,不是挫折事件本身,而是青少年對挫折的看法。也就說,對挫折事件錯誤的認知評價,才是導致消極后果的真正原因。
造成挫折的思維誤區
心理學家將13、14歲和17、18歲的青少年看做兩次“心理斷乳”期,而兩次心理斷乳的結果是青少年愈加走向“獨立”。這一階段的年輕人,個性不完善,獨立傾向與依賴性共存,讓他們的內心極為敏感、動蕩,熱情、沖動。從社會成熟性來看,他們往往情緒不穩定,自尊心與好勝心過強,容易偏激,世界觀不明晰,缺乏扎實的實踐基礎,耐力不強等。因此,在現實中,一旦碰到不順利時,就會手足無措,心情沮喪。在此階段,青少年的思維很容易陷入誤區,想事情很偏激。
一是過于絕對化。不是從客觀事物出發,而是從主觀愿望出發,缺乏對變故的思想準備。有這樣的想法,青少年遇到挫折就容易導致心理失調。
二是,容易以一時一事的結果來評價自己或他人,甚至否定自己或他人的整體價值,以點概面,以偏概全,遇到挫折就容易導致因全面否定自己或他人。
三是,很容易放大事情的嚴重性,對事情的后果想得過分嚴重、可怕。有這種思維方式的青少年遇到挫折容易因自畏、自悲而導致心理失調,甚至企圖自殺,以逃避問題。
正確對待挫折
面對青少年出現的挫折和情緒問題,一方面,學校和家長要加強對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注意細微情感變化,給予更多的鼓勵和細致引導,通過誘導、勸說改變青少年對事件的認知評價。另一方面,青少年自身要善于調節自己,用正確的觀念來反駁不正確的觀念。
在這方面,父母和孩子都要學會以下幾點。
第一,合理地確定目標。應把目標限制在孩子能力之內。目標太高,不停地追求自己能力不及的目標,結果只能是挫折及悲觀失望隨著自己的這種追求步步加深;目標太低,自身的能力則難以合理利用和充分開發,同樣會產生能力受挫之苦。
第二,主動地參與實踐,提供更多社會實踐的機會,千萬不要嬌生慣養。在實現目標的過程中不斷地分析和總結,學會汲取他人的經驗、教訓。這樣就能逐漸提高青少年的承受挫折、戰勝困難的能力。
第三,面對孩子情緒問題,要善于引導他們進行適當的宣泄。讓他們盡情傾述,將自己的問題全部倒出來,而父母和朋友在此時,要注意安慰的辦法,切勿一味責罵或進行刻板教育。
專家指出,青少年時期是良好心理素質形成的關鍵期,又是一生發展中最容易產生沖突和矛盾的階段,加上社會生活方式的急劇變化、社會價值觀越來越多元化,良好的心理調節無論在這一時期還是在人一生的發展中,更凸顯其現實價值。
下一篇:8個療法擺脫兒童自卑心理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青春期早戀的四個階段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