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心理詞典網 , 一個優秀的心理知識學習網站!
內容提要 神經官能癥是一種對人的健康危害較大的常見疾病,從行為主義的三個分支學派──經典性條件反射、操作性條件反射和社會學習理論來看,神經官能癥的獲得,來自于學習。一個人患了某種神經官能癥,往往是強化、模仿和在經典性條件反射基礎上的泛化共同作用的結果。
人是由身(軀體和生理)和心(和精神)兩大系統組成,是由大腦皮層統帥的完善的生命體。人既有高度復雜的生理功能和功能,也存在種類繁多的軀體與的健康和疾病問題。現代社會中威脅人類健康,導致死亡的因素已不僅是細菌、病毒等微生物和傳染病等純生物性因素,人類不良的社會因素及數不清的緊張、精神刺激等也已成為人類致死的一個主要原因。在眾多的問題中,神經官能癥是其中危害較大、在人群中所占比重也較高的一種疾病。神經官能癥又稱神經癥,是一種由于精神因素造成的常見病,是由于各種精神因素引起高級神經活動的過度緊張,致使大腦機能活動暫時失調所造成的一組疾病的總稱。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科技的進步,人們的生活節奏日趨加快,競爭日漸激烈,人際關系也越來越復雜。在大量增加的應激源面前,每個人都存在著上的適應、調節和自我保健的問題。在這個被學家Auden(1988)稱為“焦慮年代”的現代社會中,人們患身心疾病的機率明顯增加。
各種調查均表明,疾病在人群中以一個較為穩定的比例存在著。在世界50多億人口中,存在各類問題的約占20%左右,而這其中神經官能癥所占比重最大。1962年美國學家史洛在紐約曼哈頓東區1660人的隨機樣本中發現,至少有23.4%的人明顯地患有功能障礙,其中2/3屬于神經官能癥。僅以這個比例的一半計算,美國當時神經官能癥的患者也有1500萬人,近年來這一比例又呈增加趨勢。1987年上海市教委組成了一個青少年衛生調查協作組,在各類學校中選取了有代表性的16所,對其中27個班共1008名學生進行了三年調查,發現患疾病的學生124例,占總數的12.3%,存在缺陷者160人,占總數的15.9%。調查還發現,在青少年學生中健康水平普遍偏低。1989李淑然對北京市16所大學本科生的健康做了一項調查,結果表明,疾病是當前大學生退學、休學的第一原因,占33.9%;其中1985~1987年的者占因病死亡人數的一半(53%)。由此可見,神經官能癥是在世界范圍內對人類健康有著嚴重危害的問題。
為了更好地解決這一人類健康的危害源,學家一直在試圖尋找導致此種疾病的原因。目前人們普遍認為遺傳、過去經驗和當前環境是導致神經官能癥的三個主要因素,但對各因素在致病中究竟占有多大比重仍存在著不同的爭論,對各因素究竟如何致病也有著不同的解釋。這里我們著重從后天學習的角度,嘗試用行為主義學習論,從一個新的角度探討學習在神經官能癥獲得中所起的重大作用,注重針對具體病例尋求解釋,以期最終對神經官能癥的診斷和治療起到一定的輔助作用。
一、經典性條件反射對神經官能癥獲得的解釋
經典性條件反射主要是由蘇聯生理學家巴甫洛夫在進行有關狗的實驗中發現并逐步歸納出來的。這一理論的主要原理是:一個本來不能引起動物或人發生無條件反射的中性刺激,當它與一個無條件刺激在時間上和空間上發生聯系后,有機體會將這種特定的無條件反射和以前曾是中性刺激的條件刺激聯系起來,以后當條件刺激單獨出現,不存在無條件刺激時,有機體也會出現同樣的無條件反射,而且條件刺激和非條件刺激的多次成對呈現可以加強條件反射,成對呈現的次數越多,反應的強度就越大。
按照經典性條件反射理論,神經官能癥可以理解為持續的高級神經活動的紊亂。興奮過程、抑制過程或兩個過程的過度緊張都可以導致神經過程的“破裂”,引發神經官能癥。巴甫洛夫把神經衰弱看成是兩種信號系統比較均衡的中間型,而高級神經活動類型是弱型的兩者相結合導致的結果,癔病則是由第一信號系統較第二信號系統活動占優勢的藝術型和神經弱型相結合所致。
按照經典性條件反射的理論,神經官能癥可能直接導源于在復雜社會中個體辨別反應能力的降低,這一觀點在動物實驗中已經得到了證實。在實驗中,讓狗學習分辨兩個條件刺激物,對它們作出不同的反應。當呈現圓形刺激時,給狗食物,進行強化;而條件刺激是橢圓形時,不給強化。如此多次反復后,狗通過學習,就獲得了對圓形刺激發生分泌唾液的反應,而對橢圓形刺激不發生反應的能力。這一辨別反射固定下來后,改變呈現刺激的形狀,讓圓形越來越扁而趨近于橢圓,橢圓則越來越圓而趨近于圓。在這種情境下,初期狗還能分辨出兩種形狀的差別,做出正確的反應,但當兩種形狀越來越接近,達到某種程度后,狗再也不能辨別出它們的差別,面對刺激不知如何反應。此時,狗會變得十分狂亂,出現哀叫、咆哮、大小便失禁等現象,也就是出現了所謂實驗性神經癥。其他種動物的同類實驗也出現了類似的結果。
這一發現引申到人的身上,也是成立的。日常生活中,人們經常要對各種事物進行辨別,并在辨別的基礎上進行選擇,辨別的失敗往往導致選擇難以進行。比如去朋友家作客,朋友友善好客,羅列出眾多的飲料名稱,請你選擇最喜歡的一種。然而你對這眾多的飲料名稱一無所知,無以辨別,此時你就面對著上述實驗中的狗所面臨的困境,你也會感到強烈的焦慮和不安。對于某些適應不良的人,這一情境足以直接影響到他們以后的社交活動,成為其障礙的誘發源。
因此,辨別反應的障礙可能成為引發神經官能癥的解釋原因,因為這一障礙導致了神經官能癥的基本特征──強烈焦慮情緒的出現。
利用泛化現象,我們可以較為圓滿地解釋某些恐怖癥的獲得。如果一種事物引起某個人的恐懼情緒,在形成條件反射之后,與此事物相類似的其他事物也會引起此人的反感和懼怕。華生和雷納的一個著名實驗可以很好地說明在恐怖癥獲得中泛化所起的作用。他們以11個月的嬰兒艾伯特作試驗。每當艾伯特要伸手觸摸身旁的小白鼠時,就在他身后發出強大的噪音,小艾伯特因發生恐懼性反射而大哭。艾伯特對小白鼠的任何觸摸動作都會導致噪音這種不愉快的體驗,幾次過后,艾伯特就形成了對小白鼠發生恐懼的條件反射。這種恐懼很快泛化到其他類似的客體身上,小艾伯特不僅對白鼠,對兔子,對有絨毛的玩具,甚至皮大衣等都出現極大的情緒困擾反應。
這正是很多恐怖癥的原因,一次創傷性的悲劇事件導致了人們強烈的不良情緒體驗,一旦類似的情境或有關事物再度出現,又會引起同樣不良的感受,惡性循環下去,神經癥也就獲得了。
二、操作性條件反射與神經官能癥的獲得
最早研究操作性條件反射的是美國學家桑代克,把它推向高潮的則是美國學家斯金納。斯金納在實驗中發現,如果想使動物做出某種反應,那么就對動物在眾多行為中出現的唯一一次該種反應給予強化,每出現正確反應就強化一次。隨著反應和強化之間聯系次數的增加,動物就學會了該種行為。
也就是說,當有機體學會一種反應,做出的這種反應能夠有效地改變環境,通常會使有機體增加該反應出現的頻率。在操作性條件反射中,有機體的反應是自行發放出來的,外界的刺激對這一反應可以起到強化的作用。作出某種反應后,有機體得到了表揚,獲得了愉快的感受,就會增加該行為出現的次數,這就是得到了獎勵,獎勵對行為起著增強的作用。反之,通過對行為施加強化也可以減少操作行為發生的頻率,對行為起到校正的作用,這種限定性的強化即是懲罰,懲罰對行為起著削弱的作用。
操作性條件反射還包括某些逃避反射,對個體而言,避開那些令人嫌惡的,使人不愉快的刺激物,如避開噪音或高溫,會使人恢復愉快的感覺,這同樣也是一種強化。在實驗中人們發現,人和動物對某些強烈的嫌惡刺激的逃避反應有著不尋常的持久性。
學家米勒和毛爾認為這種逃避學習有兩個過程,先是對一個嫌惡刺激的經典性條件反射,使個體面對一個不愉快的刺激產生強烈的厭惡情緒,之后又是一個操作性條件反射,使得個體能夠離開引進不良情緒的刺激物。
一旦學會了逃避恐懼源的操作性條件反射,個體總希望能夠在恐懼發生以前逃離即將引起恐懼的情境,而一旦逃避反應無法作出,個體就會感到極大的焦慮,由經典性條件反射而產生的恐懼感也隨之出現,又一次起到惡性強化的作用。因而為了避免這種難堪的體驗,個體總是在嫌惡刺激出現之前,就試圖加以躲避。每當預計恐懼情境有可能發生,就已提前作出逃避反應,結果卻是越躲越怕,越怕越躲,惡性循環下去,個體總處在不良情緒的困擾之中。
如果個體總是在恐懼反應發生之前就提前避開,那么一旦某個時刻出現無可逃避的恐懼刺激,就會產生極大的情緒困擾。尤其是面對既有著強烈的誘惑力,又使人在理智上不得不加以拒絕的刺激物時,個體更加無從選擇。這種情境會導致個體出現強烈的焦慮情緒,很多人的神經官能癥就是經常處于此種情境所導致的結果。
事實上,個體所面臨的刺激并非全部來自身體之外,還有大量的刺激源自體內,體內刺激同樣可以導致條件反射的發生。體內刺激的來源多,又往往難以控制,因而在神經官能癥的獲得和發病上,內部刺激更應引起人們的重視。內臟的刺激,源于中樞的饑、渴、性等驅力產生的刺激,一些想法、心象、幻想甚至僅僅是一個詞句,都可以成為條件反射中的條件刺激物。
同樣,某種情緒反應也可以成為其他情緒反應的條件刺激。小孩出現害怕情緒后,成人替他感到難過或羞恥,將來這個小孩對初期的恐懼反應,也可能會表現出難過或羞恥,甚至僅僅是關于害怕的想法就足以導致孩子這種不良情緒的產生。
與同一種情緒相連接的刺激,不僅僅是引起這種情緒反應的線索,還可以帶來引起這種情緒反應的更多的其他線索,從而增強這種情緒反應。比如說一個恐懼的情緒線索──心跳加速,就可以帶來其他的恐懼線索,如又引起顫抖、呼吸急促等,進而導致更大的恐懼。有時這最初的線索只是某種想法,比如僅僅是想到某種事情令人恐懼,結果就真的害怕起來,出現許多生理上的反應,進一步引發出更大的恐懼……比如某些心臟病人的自我暗示──自認為心臟病不久將要發作,這個想法導致病人產生恐懼,接著出現一連串的生理反應,這些反應加劇了對發病的恐懼,這樣自我暗示終于變成了誘發心臟病突發的導火索,往往真地發生預期的不幸結果。
由于個性上的某些弱點,一些神經官能癥患者面對嫌惡刺激,不能像正常人那樣做出正確的反應,只是一味片面地逃避,采取一種錯誤的學習方式。隨著逃避次數的增加,不良情緒反而加強。達到某種極限后,就會引起反常的焦慮、反常的恐懼,并伴隨著由個人暗示引起的曾得到過強化的軀體不適反應,長此以往,很難不獲得神經官能癥。
比如,一個存在著個性問題的病人,平日很難與人良好相處,因而常常處在一種孤立無助的地位。某天這個病人出現發病癥狀,周圍的人對他表現出少有的關心和照顧,這種關注成了對病人發病行為的強化,為了再次獲得這種少有的愉悅體驗,這一癥狀就可能在病人原本無病時再度出現,有時還同時出現一些其他的類似癥狀。由于錯誤的學習,病人的不正確反應得以鞏固,甚至來自個人或他人的暗示都可能誘發這種癥狀,歇斯底里癥的發病往往可以由此加以解釋。
三、觀察學習和模仿學習
模仿學習是社會學習理論的基本內容之一。班杜拉是這一理論的主要創始人。社會學習理論的主要觀點是:學習可以不依賴強化而進行,不管這種強化來自于自身還是他人。
按照社會學習理論,學習的獲得關鍵在于模仿。個體原來不會的行為,在看到別人表現出該種行為后,就可能因學習而獲得這種行為。模仿學習的意義不僅在于它可以導致個體獲得的某種行為再度表現,它還可以壓抑個體已習得的行為,使其減少表現的頻率。在看到榜樣因做出某種行為得到獎勵后,旁觀者也會樂于表現該種行為;若榜樣因某種行為受到懲罰,周圍的人也得到教訓,明白了不應該表現出該行為或至少減少該行為的出現頻率。無論如何,榜樣受到懲罰至少會使個體暫時壓抑表現該種行為的欲望。
對榜樣的模仿不僅使個體樂于表現出與榜樣相同的行為,模仿的結果還可能誘發出與榜樣不同但相似或有聯系的別種行為。模仿學習是否發生,主要依賴模仿者對榜樣的態度,模仿學習效果的好壞則直接來源于模仿學習過程中對示范者(榜樣)的強化,并與模仿者本人的能力有著很大的關系。如果模仿者認為榜樣值得模仿,那么示范者的行為受到了獎勵,或這種行為沒帶來不利的后果,就會出現明顯的模仿學習。模仿也可以在無意中發生,并且由模仿獲得的行為并不一定馬上表現出來,未加表現并不表明這種行為沒有獲得,而只能說明表現這種行為的條件尚不具備。
神經官能癥也可以通過模仿獲得。調查結果發現,神經官能癥患者的父母同樣患有神經官能癥的比例高于一般家庭。康明斯的研究發現,有情緒困擾或行為偏差的兒童,他們的父母比正常兒童的父母往往有更多的不滿和沖突。從模仿學習的角度,兒童的這些問題就可以歸咎于對父母行為的模仿。
有些人更愿意從遺傳因素尋找兒童問題的原因。其實,即使排除兒童問題行為獲得的證據,也可以從對已婚伴侶相互模仿致病的研究來進一步說明模仿學習在神經官能癥獲得中所起的作用。大量的調查結果顯示,神經官能異常在夫妻雙方身上同時出現的概率很大。這種現象一方面是由于在結婚之初,就存在著物以類聚的現象,即有神經官能癥的人傾向于和患有同樣神經官能癥的人結婚。另一方面,一個神經官能癥患者同一個正常人結婚,隨著時間的增長,雙方也會相互模仿和影響,夫妻中原本未患病的一方可能患上與配偶相同的神經官能癥;或者在未患病的配偶影響下,患病的一方癥狀有所減輕或基本好轉。
社會和家庭對個人的生活有著重大的影響,生活在患病的父母身旁,或者長期受患病的配偶影響,多年的觀察和模仿,很難會不發生危機。這種對榜樣錯誤言行的模仿對個體有著極大的不良影響,尤其是生活在患病父母身邊的兒童,由于受父母權威性的影響以及辨別能力的缺乏,往往對父母的行為不加思索地進行模仿,很難不患上類似的神經疾病。
因此,模仿學習也是神經官能癥的一個致病因素。
一個23歲的男性工人,九年多來一直非常害怕別人,以致于無法正常工作和生活,因而不得不尋求醫生的幫助。這個病人被診斷為恐人癥。咨詢時,病人已發展到了不敢同家人同桌吃飯的地步,病人把自己臥室里的窗戶用三層窗簾遮住,還釘上木板,因為擔心對樓的人看見他。
恐人癥的病人是由于對人懷有強烈的恐懼感而不得不躲避周圍的人,然而社交的需要又使得他們產生接近人的強烈愿望,這種困境使得這類病人在上產生強烈的焦慮和沖突,因而嚴重地影響了病人的正常生活。
究其原因,我們發現,上述病人的病情就是模仿和強化的結果。病人父母的婚姻狀況極不好,病人七歲時,他的父母就離了婚,病人從小生活在一種混亂的環境中,得不到應有的關懷和照顧,因而養成了內向、怕羞、敏感的性格特點,這是病人患病的個性基礎。病人是在父母不斷沖突和不和中長大的,這也使他從小就缺乏良好的榜樣示范,模仿學習的結果是獲得了很多不正確的行為和反應。在兒童階段,在需要同齡伙伴時,由于正趕上“文革”,其父被隔離,病人不得不住到成人宿舍。在成人的壓力下,病人更感孤獨和寂寞,也就更加害怕人。那段特殊時期,父親去看他,講話時特別小心,擔心被別人聽到,很有些偷偷摸摸的味道,而病人當時正處年幼,對此很難有正確的辨別力,于是父親不得已的行為成了不良的榜樣,更使病人每到人多的場合就產生恐懼情緒。對父母的模仿,已經使病人有了很多不良的行為方式,產生了對人不應有的恐懼,而隨后的強化又增強了這一癥狀。在病人上小學時,剛剛接觸同齡朋友,本應和同齡人認同,減少對人的畏懼感,然而,一次病人正高興地給小朋友講故事時,遭到了老師嚴厲的批評,使他受到一次沉重的打擊,從此老師成了病人害怕的對象。不僅如此,由于泛化的結果,病人開始害怕所有的老師以及與小朋友在一起相處(這正是病人受批評時的情境),不敢與同學來往,初步形成了恐人癥的癥狀。另一個誘因是,在病人上初中三年級時,一次偶然地與老師目光接觸,病人感覺老師瞧不起他,這不僅加強了病人的不良感受,病人從此還開始自卑,這次痛苦的體驗如此的深刻,病人從此害怕所有的人,甚至包括自己的父母和妹妹。從此,與任何人的接觸都成了病人不良感受的條件刺激,病人對人產生了強烈的逃避感。他想逃避老師,逃避父母,乃至所有的人,然而病人內心深處又需要關心,需要愛,一次又一次交流的失敗,一次又一次的“懲罰”,病人終于喪失了對他人和自己的信心,恐懼感和焦慮感只能不斷加強。后來,病人又進一步感覺自己的目光“可怕”,并為此找到了證據,然后就堅信自己的確在看人時“目露兇光”,這樣自我強化的結果,只能使病人加強逃避反應。逃避的不成功,或者預先的逃避,這一系列的條件反射又不斷地加強著病人的癥狀,終于發展到晚上與家人一同看電視時,也不得不用手指捂著臉,而透過指縫看屏幕。這樣,模仿、強化,使病人不斷進行著錯誤的學習,最終使病人患上了恐人癥。
由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某些神經官能癥的獲得的確可以歸結為后天的學習。行為主義學習論者注重學習的重大作用,這是極有意義的。他們打破傳統的框架,在歐洲弗洛伊德理論發展的同時,在美國和蘇聯發展了另一種截然對抗的理論,在治療史上開創了新的篇章,提供了另一種不相同的很有效果的治療范式。它堅持以可見的行為來代替抽象的趨力和無意識,強調了行為研究及觀察的重要性,也開辟了眾多的分支門派──經典的條件反射、操作性條件反射、新行為主義及社會學習理論等。在行為的獲得上,行為主義者強調強化、模仿的作用,認為行為的獲得來自于學習。在解釋神經官能癥的獲得上也同樣強調了這種條件反射、觀察學習和模仿學習的作用。行為主義把人的變態行為歸結于錯誤的學習、錯誤的模仿、錯誤的強化,把人的行為的獲得歸結于自身以外力量的控制。他們把環境的作用放到一個顯著的位置上。
行為主義強調學習的重要性,使人們認識到環境、后天因素在個人的發展及患神經疾病上的眾多作用,發展了一種新的治療矯正技術,但它過于夸大學習的重要性,極力強調環境自發影響的同時,忽視了先天遺傳因素的影響及個人的主觀能動性在行為獲得中的作用。在對神經官能癥的致病因素的尋找和治療中,人們還應該重視其他因素尤其是人的主觀能動性的作用。
>>>
下一篇:中美教育比較之五——自我表現,創造性作業,自我目標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重新審視師生沖突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