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心理詞典網 , 一個優秀的心理知識學習網站!
新課程要求教師更新理念、轉變角色、提高素質,必然也要求教師的教學行為產生相應的變化,使之適應形勢的需求。
一、師生關系:尊重、激勵學生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尊重每一位學生做人的尊嚴和價值,尤其是智力發育遲緩的學生、學業成績不良的學生、被孤立和拒絕的學生、有過錯的學生、有嚴重缺點和缺陷的學生、和老師意見不一致的學生。教師不僅要尊重每一位學生,還要學會激勵每一位學生:面對學生的活動成果,教師應喜出望外,教師應贊嘆不已:“科學的發現總是屬于孜孜不倦、頑強探索的人。”面對學生的創新想法,教師應不恥下問:“這么新奇的想法你是怎么想出來的,你能告訴老師嗎?”面對學生的暫時失敗,教師應熱情引導:“換個角度想想,說不定會柳暗花明呢。”這樣,學生始終處于被激勵的氣氛中,能夠激發他們的求知欲。
二、教學關系:幫助、引導學生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教的職責在于:幫助學生檢視和反思自我,明確自己想要學習什么和獲得什么,確立能夠達成的目標;幫助學生尋找、搜集和利用學習資源;幫助學生設計恰當的學習活動和行之有效的學習方式;幫助學生發現他們所學東西的個人意義和社會價值;幫助學生營造和維持學習過程中積極的氛圍;幫助學生對學習過程和結果進行評價,并促進評價的內在化;幫助學生發現自己的潛能和性向。教的本質在于引導,引導的特點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開而不達,引而不發;引導的內容不僅包括方法和思維,同時也包括價值和做人。當學生迷路的時候,教師不是輕易告訴方向,而是引導他怎樣去明辨方向;當學生登山畏懼了的時候,教師不是拖著他走,而是喚起他內在的精神動力,鼓勵他不斷向上攀登。
三、對待自我:不斷反思
反思是教師以自己的職業活動為思考對象,對自己在職業中所做出的行為以及由此所產生的結果進行審視和分析的過程,教學反思被認為是教師專業發展和自我成長的核心因素。新課程非常強調教師的教學反思,按教學的進程,教學反思分為教學前、教學中、教學后三個階段。教學前,反思使教學成為一種自覺的實踐;教學中,能使教學高質高效地進行;教學后,即有批判地在行動結束后進行反思,能使教學經驗理論化。
四、對待其他教育者:加強合作
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除了面對學生外,還要與周圍其他教師發生聯系,要與學生家長進行溝通與配合。課程的綜合化趨勢需要教師相互合作、相互配合、齊心合力地培養學生。所以,每個教師不僅要教好自己的學科,還要主動關心和積極配合其他教師的教學,從而使各學科、各年級的教學有機融合、相互促進。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教師必須處理好與家長的關系,加強與家長的聯系與合作,共同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
>>>
下一篇:建構主義對教學改革的意義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培養21世紀的學校心理學家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