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心理詞典網 , 一個優秀的心理知識學習網站!
競爭如同一個刻度表,時刻標志著孩子的成長,以及衡量成長是否適齡,所以阻止孩子的競爭是沒有多大意義的。孩子們會了解到:我可以做到的事情,別人也可以做到;反之亦然,每個人都可以“有所作為”。
成功和失敗在這個年紀表現得很直接,因為它通常與體能聯系在一起,比如說:跑步、跳高、爬山、跳遠等等,競爭的標準也多半是最快、最遠、最高、做到與做不到。雖然孩子在“失敗”時的挫折感是真切的,但是只要批判標準是天然的,或者小朋友們自己定的,而不是外界——比如老師或者家長——強加的,孩子們就會特別快地擺脫挫折感。
父母的愿望:你可以做得更好!
小小的競爭也可以成為家庭生活的點綴,甚至成為父母們屢試不爽的家教手段:“如果你能比爸爸穿衣服穿得快,就可以得到一個‘加長版’的睡前故事”;“不許磨磨蹭蹭了,誰最快把鞋穿上,就可以得到一塊巧克力。”“如果你得第一名,爸爸媽媽周末就帶你去爬山”……
由于競爭是這個年紀的孩子的天性,他們在幼兒園也適應了競爭機制,如果父母把比賽當成伎倆使用,孩子會乖乖上鉤。這樣倒也無可厚非,但是如果家庭中類似的競爭鼓勵過于頻繁,甚至每天都以成敗論犒賞,孩子就會有過大的壓力,還會產生一種讓人傷心的錯覺:爸爸媽媽的愛與我的成績、能力有關。
社會的要求:顯示出你的能力!
社會對人的能力要求已經達到苛刻的程度,孩子也未能幸免:你會自己系鞋帶了嗎?你會彈什么樂器?考過幾級了?能說幾句English了嗎?……日常生活不可避免地給父母和孩子的生活塞滿了太多的“斤斤計較”,那么我們可以為孩子做些什么呢?其實我們能做的并不復雜:無論在幼兒園還是在家里,我們應當注意寶寶的興趣變化,根據“先天配備”增加軟件支持。
孩子的厭倦和好奇心一樣旺盛,所以也不能信馬由韁,一旦確定了孩子的長處,要給予一定的強度和壓力,讓孩子學會持之以恒,哪怕會有一定的排斥,因為學習習慣是需要培養的。在特長的培育中,孩子可以確立自信——我有與眾不同之處。
即便不受外界多大影響,孩子也會潛移默化的接受一些現成方式來衡量自己:比如說要有比較時尚的手機;穿比較有形的牛仔褲;購置奔騰X的電腦;開個性鮮明的車……。這些庸俗的“超標”要求滲透在制造產品和制造欲望當中,就連美好的價值也處處有刻意的影子,就算父母排斥這些攀比,希望自己的孩子不被流行的東西左右,也不能干預他去和同齡人競爭。孩子們希望從游戲中有成就感,禁止孩子與他人比較會影響孩子的自我發展。
只要競爭的動力來自孩子自身,就聽之任之。如果父母的虛榮心煽風點火,或者反之,父母禁止孩子與別人競爭,那都是有害的。缺乏斗志的孩子會面臨很大的問題,有的甚至會用拒絕和逃避來對待挑戰與責任,因為他們沒有學會相信自己。
問:如果孩子不斷地與他人競爭會不會太累呢?
答:不會的。因為孩子的競爭和大人的不一樣,大人的標準大多是可量化的——更好更壞,而且常常由他人來決定競爭結果。而孩子之間的競爭是游戲式的,內容、規則和評判結果常常由他們自己決定。重要的是讓小家伙們在游戲中競爭,以游戲的態度競爭,所以做父母的要避免這樣一些“鼓勵”孩子的話:“給他們點顏色看看”,“加油,你比他們強多了”……這樣使游戲變成了功利的比較,而且無形中給孩子帶來了壓力。
問:小家伙因為得了第一名洋洋得意,我覺得不是很舒服,我更希望自己的孩子和小朋友們一塊兒玩兒,而不是一塊兒比較。我該怎么做?
答:父母最好不插手孩子的游戲和競爭。當然有些界限要事先確定下來:比如不要讓競爭對孩子的身體造成危險,或者不能共同排斥一個弱小的孩子等等,這些需要成年人的適當指導。大人也應當注意孩子的團結,孩子不能單槍匹馬的逞能,而是要有與小朋友們一起玩的能力。
下一篇:崇拜 孩子心理成長需要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孩子的任性并非天生的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