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心理詞典網 , 一個優秀的心理知識學習網站!
我家小子,快一歲八個月了。我家的成員基本還好,自認為都還是愛孩子,基本沒出現過打孩子的情況。即使“打”過也是輕輕的,小家伙還沒意識到是打,還呵呵地笑。所以自認為沒有給孩子留下什么陰影。
孩子不很認生,有時甚至不認識的人一拍手,他也愿意讓別人抱。很少哭鬧,除非不讓他做他想做的事。現在還不會無故發脾氣。
我白天上班,晚上回家的時間全陪孩子,孩子跟我們在一起感覺很快樂。每天去上班時,只要孩子醒了,我都會跟他好好說“媽媽現在要上班了,晚上就回來陪你了”之類的話。讓奶奶也灌輸“媽媽只是上班暫時離開”。但孩子仍然哭,我這樣堅持了兩個多月了,只要孩子醒了我就會打了招呼再離開。但每天這樣仍然沒有出現平靜地跟我說再見的情景。
是孩子的安全感仍然沒有建好,還是僅僅是分離焦慮?為什么這么長時間了仍沒改善?我的感覺是孩子可能也知道“媽媽上班了還會回來”的事實,但還是不能接受,不想讓媽媽走,想讓媽媽陪自己。孩子平時也不是經常要我抱的,不過他做什么基本上都喜歡讓我在旁邊,想讓我參與進去。有時真希望他自己能專注一件事。
如果孩子沒醒,我本能地覺得還是不去叫醒他跟他道別,應該選擇悄悄地離開。這樣做對不對?過后問老人孩子醒后怎么樣,老人說孩子沒事。
每次孩子雖然大哭,但一般老人一哄,轉移目標什么的,基本上3分鐘不到就不哭了,按老人的話說就是“不傻哭”。這種情況是孩子專注力不夠的原因,還是安全感好的原因?孩子從小就是只要一哭,一哄,基本上很快就好了。
一直奇怪,孩子白天一直跟奶奶在一起,很聽話,也跟奶奶一起玩,但如果我休息或者下班,他就馬上“甩”了奶奶。難道跟奶奶建立的親密關系不夠?
答:孩子的安全感是否建立得好,表現在他是否會在自己認為安全的那個人周邊進行探索和活動;如果那個人離開,他是否會產生憂傷和焦慮;他是否明確地知道誰是那個可依戀的人,并始終如一地將那個人作為依戀對象。孩子把這樣的依戀對象分為主次,對孩子來說,當最重要的依戀對象在的時候,孩子就只依戀這個人;當這個人不在時,孩子會按照自己的排序去依次選擇其他的人。當這些人讓孩子認為他們肯定不會離開時,孩子就會安心地以這個人為中心對周邊進行探索和觀察。如果孩子要改變方向和位置,會回過頭來看一看依戀對象;如果孩子受了傷或跟別人發生了沖突或者感覺到不愉快時,會跑向自己所依戀的那個人的懷里尋求安慰;如果依戀人移動了,孩子就會立刻緊張地大叫,或放下手中的事情,緊跟著依戀對象,這種情況,叫做孩子有安全感,孩子的依戀形式是安全依戀形式。如果孩子的表現是相反的,根本不需要依戀對象或者跟著第一個依戀人就不要第二個依戀人了,跟了第二個依戀人就不要第一個依戀人了,還有在最重要的依戀人分開又重復出現時,孩子既顯得特別興奮,想要撲過去,但又同時回避母親的擁抱,回避與母親進行目光的交流,這些情況都說明孩子的依戀不是安全依戀。
只有安全依戀才能給孩子帶來安全感,非安全依戀不能給孩子帶來安全感。不安全感表現在:在一般情況下孩子表現出非同一般的憤怒和憂傷,并一刻不停地尋求安全,即便安全依戀人抱著孩子,或跟孩子在一起,孩子仍然哼哼唧唧地哭鬧,反復重復“你別走”,不要媽媽離開,這種情況就說明孩子安全感方面出了問題。如果孩子干脆就不要媽媽,那說明孩子連安全感都不能感受到,不存在安全感不安全感的問題,這樣孩子可能就更需要幫助了。
溫馨提醒
看案例中的情況,你的孩子不是安全感的問題,而是分離焦慮。安全感的建立,需要經歷沒有安全追求、有安全追求、有嚴重的安全追求、有安全認知、有安全感幾個階段才能建立起來。案例中的孩子似乎正在安全感的建構過程中,耐心等待孩子的安全感建構起來,情況就會有所好轉。
在親人離開時孩子沒醒,不要叫醒他,在他醒后由別人告訴他媽媽上班去了即可。如果孩子睡醒了不問,也不用主動告訴他。家里已經形成的生活模式,不用每天都向孩子解釋,就像媽媽上班說再見一樣,不用每天都去告別。只告訴孩子一聲“媽媽上班了,再見”即可。
孩子哭了,一轉移注意力就不哭了,這是孩子的正常狀態,說明孩子離別焦慮不是很嚴重,有可能只是一種離別儀式。
只要媽媽沒有心理悲傷或嚴重的憤怒情緒,以及對孩子的忽視,在任何場合下,孩子都會把媽媽設定為第一依戀對象,其表現形式就像案例中描述的一樣。所以,案例中描述的情況是正常的,說明孩子依戀的模式是一個安全依戀模式。
下一篇:孩子無理取鬧沒什么大不了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22種你該注意的兒童心理異常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