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心理詞典網 , 一個優秀的心理知識學習網站!
隨著社會競爭的加劇,年輕父母工作負擔加重,不少年輕父母都會把孩子托付給老人撫養和教育,這種被稱為隔代教育的現象目前還呈增長趨勢。
調查數據顯示,在全國有近一半的孩子接受隔代教育,而在北京這一比例高達70%左右。但越來越多的年輕父母也發現,在對孩子的教育問題上,他們往往與長輩不一樣,甚至產生了嚴重的對抗。
40歲的寇女士與父母住在一起,最近為了兒子報課外輔導班的事,竟然遭到母親的痛斥。“我不知道母親到底怎么了?我是為了兒子能上一所好中學呀!”寇女士無奈地說,“可是姥姥卻覺得把孩子累著了,堅決抵制我的想法。這已經不是第一次了。”
對于女兒給外孫進行的教育,姥姥也是抱怨不已。“她簡直就是一個報班狂。”姥姥氣憤地說,“她們幾個年輕媽媽在一起,就想著怎樣折磨孩子,孩子身體都垮了,還學什么習?”就這樣,一個為孩子身心健康,一個為孩子未來發展,截然不同的教育目的讓母女倆之間經常爭吵。上小學四年級的明明說,“我姥姥和媽媽有一次都打起來了,我媽氣得把姥姥家的門都砸壞了,我都不知道聽誰的好?”
因為隔代教育的觀點和出發點不同,許多家庭都正在上演著這樣的“鬧劇”。
調查顯示,幾乎所有年輕的父母與老人在教育孩子方面都產生過或多或少的矛盾。和老人出現分歧和沖突時,82%的年輕父母想極力說服老人,但其中也有36%不能說服,有18%的年輕父母則不愿影響和老人的關系或礙于情面不說出來,有73%的孩子表示不知道該聽誰的。
就在這些年輕的家長與老人為孩子的教育而發生爭吵時,另外一些只管生孩子卻不管撫養孩子的年輕父母也發現,由老人帶著逐漸長大的孩子竟然與自己很陌生,更重要的是孩子不僅生活不能自理而且還特別地不懂事,甚至要求老人做一些令人難以忍受的事情,比如吃飯得讓爺爺奶奶“跪著喂”等。
大量的事實證明,由于祖輩對孩子的溺愛,老一輩與現代教育格格不入的教育方法等對孩子造成的影響,已經使許多孩子出現了性格孤僻,與父母感情淡漠,行為、學習習慣不好,自控能力差,綜合素質發展不均衡,家長稍有不依,孩子便哭鬧不止等問題。對于“隔代教育”這個問題,湖南省教育科學院的高級教師羅慧曾做過比較全面的分析總結。
她說,應以實事求是的態度對待隔代教育中出現的問題,既不能全面肯定,也不能一棍子打死,應該認識到隔代教育的優勢所在,同時對存在的弊端也要有清醒的認識,這樣才能揚長避短,使隔代教育走上健康發展的軌道。具體地說,隔代教育有四大優勢:
一、祖輩對孫輩有無私的愛。血緣的紐帶使祖輩對孫輩傾注了無私的愛心,他們愿意為孫兒孫女無私地付出。
二、祖輩有耐心,更寬容。祖輩有充裕的時間與孫輩一同游戲、學習,傾聽孩子充滿童趣的述說,彌補了年輕父母因忙碌而無暇和子女交往談心的缺陷。
三、祖輩有獨特的智慧和才能。在耳濡目染中使孩子愉快地參與學習、勞動,發展智慧才能。
四、祖輩有撫養孩子的豐富經驗。憑著豐富的養育經驗,祖輩能自如地應付孫輩的日常養育,即使遇上意外也能設法急救。許多祖輩做事周到,家規嚴明,能確保孩子健康、安全地成長。
然而,祖輩是一個龐大的差異很大的群體,他們的健康狀況、價值觀、品德素養、文化水平、職業經驗和興趣愛好都有不同,其教育效果和對孫輩的影響也會存在較大懸殊。因此,隔代教育也存在一些顯而易見的弊端,概括起來有五個方面。
一、祖輩教養容易重感情輕理智。
二、祖輩教養容易重物質輕精神。
三、祖輩教養容易重靜輕動。
四、祖輩在教育要求上容易與父輩產生矛盾。祖輩教養常會在兩代成人間出現“你緊我松、你打我護”的情況,使得教育要求難以實現,彼此威信受到損害。
五、可能造成親子感情隔閡。
由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隔代教育是長短參差、利弊互現的,趙忠心說,“在許多家庭中,祖父輩人對孫子輩人總是愛護有余、嚴格不足,這是相當普遍的現象。祖輩人應當反省一下:自己是不是這種情況?這樣做究竟對孫子輩人是不是真正的愛護?”趙忠心建議,祖父輩人一定要努力和自己的兒女取得一致,對孩子要求一致,步調一致、不要和孩子的父母唱對臺戲。老人在隔代教育中要給自己定位,既不能越位,也不能當擺設,要做親子之愛的潤滑劑,最終使孩子能夠身心健康地成長。
下一篇:孩子感到壓抑時的7種表現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兒童社交恐懼是父之過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