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生戀情的特征
分類: 親子關系
心理詞典
編輯 : 心理知識
發布 : 04-29
閱讀 :310
《被愛打擾的日子》是一部全面描寫中學生早戀的青春小說。吳一舟把筆觸伸向被人有意忽略的中學生愛情領域,講述了一群高中生在青春萌動期所發生的一個個朦朧的愛情故事,并提出了鮮明的口號:“畢業了,再相愛!“為什么要提出這樣的口號?我們先來看看中學生情感的特征。
1、朦朧性:首先,正是那種說不清、道不明的感覺,使得少男少女之間的感情具有著獨特的朦朧性。之所以說它朦朧,是因為暢游在青春小河里的青少年,還沒有懂得什么是真正的愛。真正的愛不僅僅是一種情感,更是一種責任和義務,是一輩子的承諾和關懷。她還包括寬容,犧牲。而此時的你們有能力承擔起這份愛的重任嗎?有的青少年只是把對某個異性的好感當成了愛,也許你只是喜歡那個他(她)的外貌,你只是忘不了他的聲音,他打球的動作,他走路的樣子,甚至是他穿在身上的那一件外套:你只是鐘情于她的笑容,她的眼神,她的舞姿,甚至是她飄逸的長發。很中學生的戀情由外貌的吸引開始的,往往因為新的更吸引人的外貌出現而結束的。
2、單純性:認為愛至高無上,認為愛就是一切,往往把愛神圣起來,純粹起來,根本不管其他因素。一旦發現有誰把愛與經濟狀況、社會地位等相聯系,就認為愛不純潔了。這種只講愛不講其他的單純性的戀愛觀,在現實生活中肯定是行不通的?!按嬖跊Q定意識”“物質決定精神”這是唯物主義哲學的一個基本觀點。對于成年人來說,談戀愛、找對象,感情情并不是惟一的因素,還有其他方面的考慮,比如經濟、地位。但是青少年在發生戀情時卻對這一切毫不考慮。這是你們的優點,但同時這也是你們的缺點,因為你們還缺乏生活經驗,在現實生活面前,你們天真的幻想往往會碰得頭破血流。很多人因為過早的戀情糾葛而不學無術,荒廢了學業,如果將來一事無成,你所愛的人愿意和你一起喝西北風嗎?
3、沖動性:他們在戀愛過程中,往往憑自己的情感來左右自己的行為,經常感情用事,不太考慮自己應注意什么,應遵守什么,應承擔什么責任或義務。往往只顧眼前不管以后。只要對方在某些方面符合自己的要求,就很投入,甚至不顧一切,而一旦出現矛盾,便很快翻臉,甚至分手。這種缺乏理智、太情感化的戀愛必然面臨很多矛盾,使雙方的關系不時出現裂痕。他和她曾經都是很優秀的學生,高二上學期期中考試以后,他們的名字在校園文化長廊的光榮榜上相遇了,互相傾慕使他們走到一起,一開始就不可收拾,寫情書,送禮物,私自出去約會,成績一落千丈。高考中,他們心目中的理想大學已經變得遙不可及,女孩覺得無臉見人,尋死覓活,女孩的家長找到男生要他負責,男孩的父親一氣之下把兒子毒打了一頓,男孩離家出走,兩個學生耽擱了自己的前途不說,兩個家庭視為仇人,愛情無果,前途無望,致使他們終生悔恨!
4、盲目性:他們往往是只憑自己的情感需要或某些感覺或某些看法而開始戀愛的,幾乎沒考慮自己應找哪一種人,不該找哪一種人,帶有很大的盲目性。有的只是為了排遣內心的煩悶與孤獨,有的是為了面子(如認為別人都在談戀愛而自己沒談就很沒面子),還也有的同學甚至只是為了好玩和探奇談戀愛。還有的甚至就是一種性欺騙,一旦達到目的就見異思遷,草草收場,根本不是為了真正的戀愛甚至婚姻。這種盲目性常常使他們的戀愛沒有方向,甚至走入許多誤區。2004年上海某中學一個高一男生與就讀某職校的一個16歲女生結識,不久開始談“戀愛”。兩個多月后,男孩提出分手。然而,此時女生已懷孕,女孩提出三條解決的辦法:把這事告訴男生的父母;繼續和她談戀愛;給她10萬元損失費。這三條男生都無法接受,他只是一個勁兒的催促去醫院做人流,女孩很害怕,堅持不去。男生思來想去,覺得無路可走,于是找來初中同學做幫手殺掉了女生。兩個花季少年就這樣毀了自己的一生!
5、不穩定性:青春期是人生重要的成長時期,也是生理和心理急劇變化的時期。隨著年齡的增長和社會閱歷的增加,青少年們的理想、志趣、愛好、性格等等都會發生很大的變化,從而引起愛情的變化。假如你在15歲時開始談戀愛,那么離法定的結婚年齡也還有近10年左右的時間,而在這10年左右的時間里,將會發生多少不可預知的變化啊,而每一種變化都可能影響到愛情的鞏固和發展。很多的事實也表明,早戀的人往往并不能永結同心,和你一起慢慢變老的那個人往往并不是你青春期愛慕的對象,“永遠愛你”只不過是早戀時的天真幻想和一句難以實現的空話罷了。
曾有一個讀高二的男生,很認真地和一個他喜歡的女孩談上了戀愛。這個男孩有一個被他稱為“哥兒們”的父親,因此,男孩并不猶豫,就將這件事告訴了父親。父親聽后,對兒子說:“爸爸最討厭朝三暮四的人,你如果真愛這個女孩,你就要對她一輩子負責。但你說今后你還要讀大學、研究生,如果你在今后的學習和生活中,遇到了你認為比她更好更優秀的女孩,怎么辦?”男孩說:“可是要讓我離開她,我會感到很痛苦。”父親說:“初三時我給你買的隨身聽呢:?”男孩回答說:“你不是給我買了一個更高級的嗎?我早把它送給別人了?!钡斆鞯哪泻ⅠR上反應過來,爸爸這番話是什么意思。最后他說:“爸爸,什么都別說,我懂了。”這個男孩從父親的話里,明白了愛是需要等待的。因為只有等待,才會找到心智真正成熟后的幸福愛情。這就像樹上的蘋果,性急的人不等成熟就去采摘,結果只能嘗到青澀蘋果的苦味;如果耐心等待,當它成為又紅又大的蘋果時,就能品嘗到它的甘甜。伊甸園的愛情之果,是精神之果,幸福之果,更不是隨意能采摘的。因此,每一個準備步入愛情殿堂的人,都需要認真地問自己:“愛,我準備好了嗎?《被愛打擾的日子》是一部全面描寫中學生早戀的青春小說。吳一舟把筆觸伸向被人有意忽略的中學生愛情領域,講述了一群高中生在青春萌動期所發生的一個個朦朧的愛情故事,并提出了鮮明的口號:“畢業了,再相愛!“為什么要提出這樣的口號?我們先來看看中學生情感的特征。
1、朦朧性:首先,正是那種說不清、道不明的感覺,使得少男少女之間的感情具有著獨特的朦朧性。之所以說它朦朧,是因為暢游在青春小河里的青少年,還沒有懂得什么是真正的愛。真正的愛不僅僅是一種情感,更是一種責任和義務,是一輩子的承諾和關懷。她還包括寬容,犧牲。而此時的你們有能力承擔起這份愛的重任嗎?有的青少年只是把對某個異性的好感當成了愛,也許你只是喜歡那個他(她)的外貌,你只是忘不了他的聲音,他打球的動作,他走路的樣子,甚至是他穿在身上的那一件外套:你只是鐘情于她的笑容,她的眼神,她的舞姿,甚至是她飄逸的長發。很中學生的戀情由外貌的吸引開始的,往往因為新的更吸引人的外貌出現而結束的。
2、單純性:認為愛至高無上,認為愛就是一切,往往把愛神圣起來,純粹起來,根本不管其他因素。一旦發現有誰把愛與經濟狀況、社會地位等相聯系,就認為愛不純潔了。這種只講愛不講其他的單純性的戀愛觀,在現實生活中肯定是行不通的。“存在決定意識”“物質決定精神”這是唯物主義哲學的一個基本觀點。對于成年人來說,談戀愛、找對象,感情情并不是惟一的因素,還有其他方面的考慮,比如經濟、地位。但是青少年在發生戀情時卻對這一切毫不考慮。這是你們的優點,但同時這也是你們的缺點,因為你們還缺乏生活經驗,在現實生活面前,你們天真的幻想往往會碰得頭破血流。很多人因為過早的戀情糾葛而不學無術,荒廢了學業,如果將來一事無成,你所愛的人愿意和你一起喝西北風嗎?
3、沖動性:他們在戀愛過程中,往往憑自己的情感來左右自己的行為,經常感情用事,不太考慮自己應注意什么,應遵守什么,應承擔什么責任或義務。往往只顧眼前不管以后。只要對方在某些方面符合自己的要求,就很投入,甚至不顧一切,而一旦出現矛盾,便很快翻臉,甚至分手。這種缺乏理智、太情感化的戀愛必然面臨很多矛盾,使雙方的關系不時出現裂痕。他和她曾經都是很優秀的學生,高二上學期期中考試以后,他們的名字在校園文化長廊的光榮榜上相遇了,互相傾慕使他們走到一起,一開始就不可收拾,寫情書,送禮物,私自出去約會,成績一落千丈。高考中,他們心目中的理想大學已經變得遙不可及,女孩覺得無臉見人,尋死覓活,女孩的家長找到男生要他負責,男孩的父親一氣之下把兒子毒打了一頓,男孩離家出走,兩個學生耽擱了自己的前途不說,兩個家庭視為仇人,愛情無果,前途無望,致使他們終生悔恨!
4、盲目性:他們往往是只憑自己的情感需要或某些感覺或某些看法而開始戀愛的,幾乎沒考慮自己應找哪一種人,不該找哪一種人,帶有很大的盲目性。有的只是為了排遣內心的煩悶與孤獨,有的是為了面子(如認為別人都在談戀愛而自己沒談就很沒面子),還也有的同學甚至只是為了好玩和探奇談戀愛。還有的甚至就是一種性欺騙,一旦達到目的就見異思遷,草草收場,根本不是為了真正的戀愛甚至婚姻。這種盲目性常常使他們的戀愛沒有方向,甚至走入許多誤區。2004年上海某中學一個高一男生與就讀某職校的一個16歲女生結識,不久開始談“戀愛”。兩個多月后,男孩提出分手。然而,此時女生已懷孕,女孩提出三條解決的辦法:把這事告訴男生的父母;繼續和她談戀愛;給她10萬元損失費。這三條男生都無法接受,他只是一個勁兒的催促去醫院做人流,女孩很害怕,堅持不去。男生思來想去,覺得無路可走,于是找來初中同學做幫手殺掉了女生。兩個花季少年就這樣毀了自己的一生!
5、不穩定性:青春期是人生重要的成長時期,也是生理和心理急劇變化的時期。隨著年齡的增長和社會閱歷的增加,青少年們的理想、志趣、愛好、性格等等都會發生很大的變化,從而引起愛情的變化。假如你在15歲時開始談戀愛,那么離法定的結婚年齡也還有近10年左右的時間,而在這10年左右的時間里,將會發生多少不可預知的變化啊,而每一種變化都可能影響到愛情的鞏固和發展。很多的事實也表明,早戀的人往往并不能永結同心,和你一起慢慢變老的那個人往往并不是你青春期愛慕的對象,“永遠愛你”只不過是早戀時的天真幻想和一句難以實現的空話罷了。
曾有一個讀高二的男生,很認真地和一個他喜歡的女孩談上了戀愛。這個男孩有一個被他稱為“哥兒們”的父親,因此,男孩并不猶豫,就將這件事告訴了父親。父親聽后,對兒子說:“爸爸最討厭朝三暮四的人,你如果真愛這個女孩,你就要對她一輩子負責。但你說今后你還要讀大學、研究生,如果你在今后的學習和生活中,遇到了你認為比她更好更優秀的女孩,怎么辦?”男孩說:“可是要讓我離開她,我會感到很痛苦。”父親說:“初三時我給你買的隨身聽呢:?”男孩回答說:“你不是給我買了一個更高級的嗎?我早把它送給別人了。”但聰明的男孩馬上反應過來,爸爸這番話是什么意思。最后他說:“爸爸,什么都別說,我懂了。”這個男孩從父親的話里,明白了愛是需要等待的。因為只有等待,才會找到心智真正成熟后的幸福愛情。這就像樹上的蘋果,性急的人不等成熟就去采摘,結果只能嘗到青澀蘋果的苦味;如果耐心等待,當它成為又紅又大的蘋果時,就能品嘗到它的甘甜。伊甸園的愛情之果,是精神之果,幸福之果,更不是隨意能采摘的。因此,每一個準備步入愛情殿堂的人,都需要認真地問自己:“愛,我準備好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