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楊培養健康情緒
分類: 親子關系
心理詞典
編輯 : 心理知識
發布 : 04-29
閱讀 :219
對于一個青春期少年來說,保持心理健康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1)心理特征與年齡相符合。青少年的認識、情感、意志等心理過程,以及個性特征,要符合年齡增長的規律。既不能像童年時的心理那樣簡單、幼稚,也不同于成年人那樣成熟,而是表現出青少年所應有的特點,這是心理健康的基本條件。
(2)保持樂觀而穩定的情緒。樂觀而穩定的情緒有助于提高學習和工作效率。在困難和逆境中,保持樂觀的情緒會增強自信心。樂觀而穩定的情緒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標志。
(3)熱愛學習。學習是青少年時期的主導活動,是為步入成年進入社會打基礎的。明確學習目的,培養對學習的興趣,就會把學習看作是一種樂趣而主動進行學習,這樣,學習就不會成為負擔。不僅不會因此增加心理的壓力,而且有益于心理健康。
(4)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在家庭、學校及各種環境中,要與父母、老師、同學保持融洽的關系。與人交往中,要平等待人,尊重和理解他人,樂于助人。要和同學建立正當的友誼,尋找自己的知心朋友。在家庭、學校和各種場合中,努力做一個受大家歡迎的人。
(5)自我調節,適應環境。對自己所處的環境不滿意或遇到不幸、挫折時,一些人往往會產生憂郁、悲痛、焦慮等不良的情緒,失去心理平衡。這時應采取積極的態度,疏導情緒,調整自己對現實的期待,使自己能夠面對現實,以最適當的態度適應環境和處理問題,增長自已的耐受力。
(6)接受自己的性身份。青春期少年要正確認識和對待自己的性身份,做符合自己性別身份的事,并對自己是男性或女性感到滿意,決不因為自己的性別而產生自卑感。只有自覺認識和正確對待自己的性身份,才能愉快接受自己的性身份,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這也是青春期少年心理健康的一個重要標志。
情緒是心理活動的核心,對身心健康有重大的影響。因此,學會自覺地調節和控制情緒,是心理保健的重要內容。我們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無論做什么事都帶有情感色彩:當考試取得好成績時,會感到喜悅;失去珍貴的東西時,會感到惋惜;如果愿望一再受妨礙而達不到時,則會失望甚至憤怒;進人一個陌生的環境時,會感到局促不安甚或產生恐懼等。這些喜悅、悲哀、憤怒、恐懼等等情緒活動,都會引起身體一系列的生理變化。據科學研究,積極健康的情緒,如愉快、歡樂、適度的緊張,對人體郡有好處,它可以引起心臟輸出量增加,促進血液循環,使人精神振作,大腦工作能力增強。而傷心、悲痛、憤怒、焦慮等消極情緒引起的生理變化,于人身體是不利的。如機體長期處于這些不良的情緒影響下,往往會引起多種疾病的發生,如高血壓、胃潰瘍,以及心理障礙等。因此,青少年應該懂得情緒在保護心理健康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并學會自我調節和控制情緒。調節和控制情緒,一要培養自己具有樂觀的生活態度。無論遇到什么困難和挫折,都要以樂觀、積極的態度去面對,相信問題總會有辦法解決的,從而勇敢地面對現實,努力進取,永不失望,對前途充滿信心和希望。持這樣的樂觀態度往往會產生積極情緒。二要適當地發泄積存在心中的不良情緒。比如,可以向知己的人傾訴自己的苦惱和憂傷等等。這樣做,有助于消除心中的煩惱、壓抑,從而達到心平氣和。這種發泄對心理健康是有益的。三要保持適當的緊張和熱情。緊張是一種情緒,它能維持和提高學習、工作效率。如考試時產生的緊張情緒,能使大腦功能達到最高效率狀態;平時上課或做某件事,也需要保持適當的緊張。張弛調節適度,就會使生活更有節奏和情趣。四要善于理智控制自已。青少年的種種要求和愿望,都應符合社會道德和規范,否則就要用理智打消這種念頭,不能苛求社會與他人滿足自己的一切愿望。這樣做對維持心理平衡,培養健康情緒有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