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心理詞典網 , 一個優秀的心理知識學習網站!
調查
六成的小學生會上網并且經常上網,其中還有不少孩子擁有QQ和博客。本報日前對東城區北官廳小學3個班做的一份抽樣調查表明,網絡已成六成孩子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百度、搜狐、新浪等網站在孩子們心中受歡迎的程度最高。
四成兒童上網得到家長支持
根據本報對100名高年級小學生的問卷調查,60%會上網并且經常上網,其中80%的孩子表示喜歡上網。
喜歡上網的孩子認為,上網可增長知識,有助學習。10%表示不喜歡上網,他們有的認為網上有不良信息,不安全,有的說上網浪費時間沒多大好處,還傷眼睛,另有10%表示不喜歡也不討厭。
43%的孩子上網得到家長支持,42%的孩子表示家長不管,15%的孩子上網遭到家長的反對。
對此,中國青少年網絡協會秘書長郝向宏表示,家長支持孩子上網的態度是非常正確的,但是絕對不能放任自流。據統計,現在我國一共有未成年網民1800萬人,青少年辨別能力較弱,他們需要得到家長的指導。
在孩子瀏覽的網站當中,記者發現,諸如百度、搜狐、新浪、Google等大人常上的網站,在孩子們當中也是很受歡迎的。
八成上網兒童父母是網民
問卷調查表明,上網兒童當中,85%的孩子的父母都上網。而不上網的兒童當中,幾乎沒有父母是網民的。
由此可見,父母對孩子上網的影響是很大的。在會上網的60名兒童當中,有23人第一次上網是受父母及親屬影響,占總數的38.3%,另23人是受朋友和同學影響,剩下14人均表示受老師的影響或者因為學習而自己上網的。
近六成兒童會利用網絡學習
問卷中顯示,57%的孩子會利用網絡來進行學習,52%的孩子表示希望從網絡獲得習題、課文資料等學習上的知識,34%的孩子在“最喜歡上網做的事情”的選項中選擇了學習。
郝向宏指出,實際上無論是在網絡還是教學當中,絕大部分孩子還是能夠堅持正確的是非觀并有自控能力。
五成兒童愛小伙伴勝過網絡
針對會上網的兒童,記者又做了擴展調查,發現其中有一半的兒童表示比起上網,更喜歡和同學在一起交流。
也有37%的孩子覺得上網比跟同學在一起更有趣,剩下13%的孩子則是表示都喜歡。喜歡多和朋友交流的孩子,有的認為網絡畢竟是虛擬的,和同學在一起更現實;有的表示跟同學在一起更開心。而喜好上網的孩子則覺得,網上無拘無束,可以了解到更多課外知識,還能玩游戲。
■專家建議
孩子應盡早接觸網絡
中國青少年網絡協會秘書長郝向宏對記者說,青少年越早接觸網絡,對他們利用網絡來進行學習、掌握信息越有利。他建議家長應該鼓勵青少年盡早學習上網,以應對這個瞬息萬變的社會。
近幾年來,網絡上充斥著大量低俗、兇殺、淫穢、色情等信息,尤其影響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在一定程度上也成為青少年上網成癮的誘因。對此,郝向宏指出,對于青少年,網絡應該定位成學習的工具,避免孩子做出與年齡不匹配或法律不允許的事情。
網絡時代兒童的新法寶
博客不想說的事寫文章表達
在這100個孩子當中,有17人有博客,而且他們大多表示博客都是自己建立的。他們表示平時不想大聲對別人說的事情都可以在博客上表達出來;有一些孩子的博客是跟父母一塊兒經營的,他們會經常互相點評文章;另外,還有不少孩子的博客是以學校、班級等為單位建立的,大家經常集體上網交流。
根據相關調查,在少兒博客上,75.9%的人表示參與了網絡日志交流之后,朋友間增進了了解和關心,包括“多知道了朋友的情況或想法”(64.4%)、“朋友更明白了自己”(52.0%)、“朋友間多了互相關心”(51.6%)。
郝向宏介紹說,青少年開網絡博客已經不是一個新現象,這在青少年當中已經成為一種潮流。有很多小孩未出生就已經有博客了,是家長給開的。但是家長應該注意教育孩子不要在博客中泄露一些不應該泄露的信息,如家庭電話,一些卡的號碼等等。
QQ 聊天最愛說的是“暈”
在接受調查的兒童當中,有53%的人會使用QQ等聊天工具,還有的學生有自己的QQ聊天群。孩子們擁有的網友多在50人以內,最多的達500人。大部分的孩子表示很多網友都是自己身邊的同學或者家人,也有部分學生覺得跟網友比跟現實中的朋友玩有意思。
孩子們的網絡語言也非常有趣。在對網絡口頭禪的調查當中,“暈”的出現率最高,還有諸如“55”(哭)、“88”(再見)、“==”(等等)、“9494”(就是就是)、“偶”(我)等網絡語言也都受到小孩子的歡迎。
郝向宏認為網絡語言的興起是一種新的表達方式,但這種語言有其適應的范圍,小孩子最好不要用到作業、習題當中。
游戲上網最想獲得的內容
42%的孩子常在網上玩游戲,他們經常瀏覽的網站有365小游戲、聯眾游戲大廳等。另有30%的孩子表示最希望從網絡獲得的內容就是游戲。
而孩子們喜歡的游戲大多為一些簡單的小游戲。如:連連看、蜘蛛紙牌、大富翁、泡泡堂等。也有少部分孩子會打CS。
郝向宏表示,小孩子平時玩一些簡單的游戲,不僅能夠放松身心,還能益智。但是不應該過早地玩諸如CS、大話西游等一些和自己年齡不匹配的游戲。
針對現在很多家長也愛玩游戲的現象,他指出,青少年接觸社會少,最容易受到的影響就是來自家庭。一旦有孩子在身邊,父母應該對自己的行為多加注意,給孩子樹立一個正確的榜樣。
手機主要是給父母打電話
根據調查,59%的高年級小學生都擁有自己的手機,并且都會使用手機發短信、玩游戲等。大部分小學生表示,手機最主要的用途是放學后給父母打電話。
50%的孩子每月手機費在50元以下,月手機費在50元到100元之間的占30%,僅有8%的孩子月手機費超過100元,另有一部分孩子不清楚自己手機每月的開支。
■童年舊愛
50歲的小喇叭爭不過網絡
拿“你是否聽說過小喇叭廣播”這句話去路邊做個調查,你會驚訝地發現,這檔專為兒童量身定做的節目,卻很少有孩子熟悉,倒是他們的家長能說得頭頭是道。
小喇叭廣播是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于1956年9月4日開播的一檔少兒節目,至今已伴隨了近三代人的成長。隨著電視、網絡等新媒體的興起,這檔節目如今又生存得如何呢?
“那個年齡的回憶實在太多,其中就包括小喇叭廣播。”不少青年甚至中年受訪者這樣說。
現任節目主持人鄭晶向記者介紹,小喇叭廣播的內容主要是以講故事為主,寓教于樂。“故事涉及各類知識、革命故事、民間故事、童話故事……總之,和孩子們相關的故事我們都想到了。”鄭晶說,節目每天都在推陳出新,不斷地隨著時代的改變而改變,不過改變的只是內容、形式,為兒童服務的特點和宗旨沒變。
“節目如今已經很難占領城市了。收聽群體主要集中在邊遠地區、城鄉接合部。”編輯李曉冰無奈地說,他在小喇叭廣播節目工作的時間已經差不多跨越兩代人了。
盡管受眾已無原先那樣廣泛,但是鄭晶他們還是時常能夠收到讀者來信。“很多信是小朋友們委托家長寫給我們的。”
李曉冰說,如今像小喇叭廣播這樣堅持了50年的兒童節目,在國內已實屬罕見。但是小喇叭節目組的成員都堅信,小喇叭廣播會一如既往地延續下去。為了增加參與性,節目組還決定在今年9月小喇叭廣播誕辰50周年時,向社會征集小主持人、小記者,讓孩子們自己也來“出出聲”。
下一篇:女人都需要浪漫和激情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走出網絡泥沼:網癮是種病戒除可問醫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