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心理詞典網 , 一個優秀的心理知識學習網站!
哈爾濱醫科大學對哈爾濱市重點中學教師心理健康進行調查時發現,有35%的教師心理不健康。哈爾濱醫科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醫學心理學教研室主任陳力教授告訴記者,教師的不健康心理有的表現為情緒異常,有的是人格缺陷,有的屬于適應問題,嚴重的甚至有神經癥性表現的強迫癥。(10月11 日《中國青年報》)
相關新聞:教師心理健康狀況堪憂 他們的"心病"誰來治?
說實話,作為一線教師,對如此多的教師有著心理疾患,我是一點也不感到驚異的。我工作的學校就有一青年教師僅僅因工作安排不順意而引發了精神疾病,住進了精神病醫院。甚至我覺得我最近就可能患有某種心理疾患,因為,我變得經常愛發脾氣,而且,也經常莫名憂患。
就如同報道的那樣,教師不良的心理狀態往往會對學生產生負面影響,把學生當成“替罪羔羊”,阻礙學生自身成長,導致各種施暴行為發生,影響教學質量,甚至會引發社會危險因素。
相關新聞:教師心理問題不容忽視 心理研究課題已啟動
在重慶幾年前就有一個老教師因罵學生是座臺小姐而導致學生自殺的事件,那個老教師為此付出了經濟的和入獄的慘重代價。但我以為那個老教師是因心理疾患而罵人的,是長期的升學壓力而導致的一種不正常的心態。這是誰都不愿看見的事,這本來是應試教育所造成的結果。
但我卻看見了這樣的評論,“教師心理有恙把學生當成“替罪羊”這種舉動,理應受到“千夫所指”和“萬口唾罵”。總之一句話,凡是心理有恙的教師,一律要先“下崗”,輕者經治療后可以重新上崗,重者應提前退休,不得再從事這一神圣而崇高的教育事業,否則,既對不起學生也對不起學校更對不起神圣而崇高的教育事業,甚至將成為“千古罪人”,至少也“獲罪于民”。”(10月11日《人民網》)
這是什么話?即使教師因心理疾患而把學生當替罪羊,也不應得到“下崗”這樣極端的懲罰,更不應成為“千夫所指”和“萬口唾罵”的對象。應試教育下造成的教師心理疾患怎能讓教師來承擔責任?教師也是應試教育制度的犧牲品,教師不能成為應試教育制度的替罪羊。把“教師心理不健康”歸罪于教師是打錯了板子、怪錯了對象!假如真要這樣做,將會傷害廣大教師的感情,是做了“親者痛,仇者快”的蠢事!
這些年,在市場經濟和應試教育制度影響下,教師非凡是中小學教師的地位每況愈下。無論家長或各級行政主管眼里只有分數,各類學校都把升學率當成第一追求的指標。對教師的考核也只是看所教學科成績的高下,排名甚至到了小數點后的幾位數。在這樣的排名壓力下,即使國家運動員的身體也禁不起這樣的折騰,何況身體狀況本來就不好的教師群體呢?
在應試教育制度下,無論教師學生都一無例外成了分數的奴隸,教師的職業尊嚴與道德感蕩然無存。我甚至認為,教師這個群體的不受人尊重,超過了以往任何時期。
教師要獲得職業的尊嚴,首先要保護他們的工作的權利,那種所謂的“末位淘汰制”用在教師身上,是對教育的犯罪??荚嚺琶緛砭筒缓侠?,而根據不合理的制度來隨意拿掉教師的飯碗,不僅是對教師本人的極不負責,更是對教育事業的極不負責。而在西方發達國家和地區,無論用工制度如何靈活,失業率在經濟周期的低谷期如何高,中小學教師的就業機會不受經濟周期波動的影響已得到法律保護。賦予教師一份為人師表的尊嚴,可以激發他們高尚、敬業、布滿愛心的職業道德。
教師的心理疾患需要治療,但改變造成教師心理疾患的環境比單純的醫療更重要。教師整體都需要得到全社會的尊重,而不只是考了高分的教師才如此。換句話說,只有所有的人都從內心真正尊重教師群體,那中國的教育也才真有希望。
下一篇:“心理手術”悄然興起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滬上心理咨詢中心:戒網癮可吃藥搞定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