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心理詞典網 , 一個優秀的心理知識學習網站!
長期在倉山青少年心理咨詢中心服務的福建師大教育科學與技術學院心理學系教授黃愛玲昨天對記者介紹說,近幾年來,到倉山青少年心理咨詢中心求診者中,至少有十分之一以上是上網成癮的中學生的家長。中學生一旦上網成癮,很難脫癮,輕者完全荒廢學業,重者出現精神疾患,更有甚者,還有為籌措上網經費而走上犯罪道路的。這些年來,求診的上網成癮者有逐月增加的趨勢。
據倉山青少年心理咨詢中心分析,有3類中學生易得“網癮”:(1)學習適應困難者,他們體會不到學習成功的樂趣,而上網打游戲,可以獲得虛擬獎勵,宣泄學習不成功帶來的壓抑。(2)人際關系適應不良者,希望上網逃避現實。(3)家長教子存有誤區的孩子,許多家長只懂得限制子女上網,而不懂得如何轉移子女對上網的注意力,培養子女新的愛好。該中心通過調查、分析,還發現得“網癮”的中學生具有性格內向、人格缺陷、猜忌心強、小心眼、自私等共同的性格特征。
專家:讓孩子脫離網癮需要更多人的愛心 ---- “你游戲人生,人生也游戲你;你對人生不負責,人生也對你不負責。”“網絡應該是工具,而不是玩具。”“用電腦的人是聰明的人,玩電腦的人是愚蠢的人。”
調查還發現,“網癮”中學生已從差生向學業優良者蔓延。新增“網癮”者以兩類學生居多:
(1)初三學生,隨著中考臨近,壓力增大,從上網放松到上網成癮。
(2)高一下學期學生,一些學生擠進重點高中后,因基礎不扎實,學習成績下滑,便沉迷網吧尋找精神安慰。
測測孩子是否“網癮”
根據倉山青少年心理咨詢中心的研究成果,上網是否成癮有個標準。
第一期:“接近成癮期”,有下列明顯特征:每天必上網打游戲;一放學就進入網吧或回家上網打半小時至1個小時游戲;回家吃完飯,先要上網打一會兒游戲再去做作業;每天不上網會有點心神不寧。
第二期:“輕度成癮期”,有下列明顯特征:非常喜歡上網打游戲或聊天;每天上網打游戲或聊天約2個小時;不上網會出現焦慮狀態,即緊張、敏感、心煩意亂、坐臥不安、注意力不集中、對許多事物失去興趣。
第三期:“重度成癮期”,具有下列明顯特征:將上網列為生活中最重要的事和最幸福的事;每天上網5小時以上;上網不知疲倦,可以不吃不睡;不上網會出現嚴重的焦慮狀態,有的甚至會出現生理上病態反應,如頸背肌肉痛、口渴、咽干、喉部梗塞感、手足麻木、頭發脹、肌肉抽動等等。
早發現早治療易脫癮
根據倉山青少年心理咨詢中心的研究,治療“網癮”與治療癌癥一樣,越早發現治療效果越好。“接近成癮期”就開始心理治療效果最好,治療成功率可達80%以上;“輕度成癮期”開始心理治療,治療成功率就低得多;但“重度成癮期”開始心理治療,基本沒有成功記錄。
幾位心理學專家都建議:家長對孩子要仔細觀察,一旦發現孩子上網成癮要及時治療,以免誤了最佳治療期;不要心存僥幸,認為自家孩子懂事不會上網成癮,而忽視了及時治療;家長若不太懂得脫癮方法,要及時與心理專家取得聯系,根據他們的指導幫助孩子脫癮,也可以直接帶孩子去接受治療。
下一篇:專家研討網絡心理障礙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網迷口吐白沫醒后說無妨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