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心理詞典網 , 一個優秀的心理知識學習網站!
今年20歲的小伍是北京某高校日文系二年級學生,小伍很喜歡在高中校友錄上貼自己的手機自拍照片:在公交車上的自己、在家里的自己、在學校的自己……每次他的形像都給同學們以極大震撼。從同學的評論就可以看出來:“My God……”
“拜托你這是去哪啊?!沒人樣兒了誒!”
“你就自戀吧啊——”
最近貼的自拍照片上,小伍一頭挑染的黃頭發,哈韓風格。
當記者問他為何喜歡自拍時,小伍說:“我的大學生活很壓抑。同學中許多人都是表面低調,而內心張揚,很希望別人了解自己。”
記者注意到了他對同學留言的回復:
“干什么嗎??人家就是很颯(英姿颯爽之意)呀!”
“就是覺得這樣才是我,咯吼吼!”
當記者問道:“你自戀嗎?”他毫不猶豫地回答:“挺自戀的,十分自戀,特別自戀。”他還說:“每個人都有自戀情結,只是表達方式不同而已。我可能更注重外在吧。我喜歡讓別人看我。”小伍只是如今具有自戀特征的很多年輕人中的一個,他們已經集體浮出水面,正像超級女生海選時眾多陶醉于自己的跑調歌聲中的女孩,他們正用旁若無人的自戀沖擊大眾的眼球。這些被稱作“自戀一代”的人,借助手機和數碼相機、博客、MP3以及更廣闊的平臺網絡,演繹出一種獨特的“自戀文化”。
手機里的那喀索斯
希臘神話中的美少年那喀索斯因深深被自己倒映在水中的美貌所打動,竟投入水中,最后淹死,變成了一朵水仙花,從此,那喀索斯便成了自戀的代名詞。
然而今天,我們無須再對著水面顧影自憐。手機強大的自拍功能可以使我們隨時隨地觀看到自己的狀態,并可以將其定格、保存,想像自己的形象在別人腦海中的印象。1824年發明攝影術的法國人約瑟夫·尼普斯一定不敢料想,今天我們拍張照片只需要用一個不到巴掌大的叫做手機的東西就能完成,而拍照還僅僅作為一種附屬功能出現。商家正在將配有支持自拍的小三腳架的手機作為新賣點。手機、數碼相機等設備為自拍提供了技術支持,而自拍與網絡相結合帶給大家一片全新的世界。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成為“自拍狂人”,即便相貌平平、無人喝彩,也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自拍得不亦樂乎。
據《北京科技報》報道,自拍已經成為網絡熱門詞;“有媒體進行了一項網上自拍調查顯示:每隔3秒,就有一個上網者試圖通過網絡找到自拍圖像;近50萬個網站宣稱自己的內容與自拍有關”。在知名網絡社區——“天涯社區”的“天涯相冊”專區,“瘋狂自拍”欄目被放在最顯著的位置,照片的數量遠遠高于“親親寶貝”和“美女寫真”等其它欄目。小伍說,喜歡自拍并在網上貼照片的動力,是源自內心的孤獨和強烈的表現欲望,自戀是個體在壓抑沉悶的環境中建立自尊自信的一種方式。
在網絡世界中“博”起
沈學挺,20歲,是上海某高校大學三年級的學生。從今年6月起在MSN上擁有了自己的BLOG。當記者問他為什么有這個想法時,他說:“我覺得有時候記下一些自己的想法挺有意思的,還可以讓別人更了解自己,自己以后看看也挺有趣 。”他自己有時會貼照片上去。“你覺得這是自戀的表現嗎?”記者問道,“呵呵,這是自戀的表現。我承認我有點自戀。寫BLOG的人可能都會比較自戀。”記者登陸了沈學挺的BLOG,上面有他的個人簡介,包括年齡、就讀學校還有喜愛的音樂和自己的照片、日志。日志里用的都是十分個人化的、感性的語言,諸如:“一天在寢室里靜坐,過著豬一般享受的生活,動也不動,看看書,上上網,對于我這種懶人來說確實是再舒服不過了,簡單而又不失情調……”沈學挺說:“我不在乎別人怎么看我,我的博客就是給自己看的。”美國硅谷最具影響力的媒體《圣何塞水星報》的著名專欄作家丹·吉爾默說過:博客代表著“新聞媒體3。”——舊媒體(old media)→新媒體(new media)→自媒體(we media)。“博客中國”發起人、IT評論家方興東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說:“博客的首要功能在于自我展示。在博客出現之前,人只意味著一個IP地址。就好像一句話說的,沒有人知道你不是一只狗。而博客起碼改變了這一切,人們可以利用博客讓大家更了解自己。”目前有數個網站都可以申請注冊個人的BLOG。同那些寫手博客、傳媒人博客、作家博客不同,很多20來歲的年輕博客,因為沒有出色的文筆和深邃的思想,只能發布一些個人生活的描述和感想或者貼貼照片,雖然點擊寥寥,但他們自得其樂,玩得興致盎然。
MP3和iPod——我要我的音樂
在公共汽車上、地鐵里、大街上、商場中,你經常會看到一些年輕人目光迷離,旁若無人地塞著耳塞陶醉于自己的世界,或自得其樂斷斷續續地哼出不連貫的小曲,別人對于他們仿佛只是音樂背景的陪襯。現如今,像這樣塞著耳機用音樂將自己同外界隔開的年輕人越來越常見。MP3的廣告也極力迎合MP3愛好者的心理訴求,比如一些MP3播放器的廣告——“超級自戀狂,另類MP3讓人充滿幻想”“這個季節心在自己的天空”。這些廣告詞,以自戀為賣點,為年輕消費者勾畫出一個只有自己和音樂存在的空間。然而MP3體現的自戀在消費文化中體則現得更加明顯。商業文化與自戀的關系最為明顯地體現在了MP3、MD、iPod等與文化藝術相關的時尚物件上,追求時尚的消費者在這些商品中尋找到了自我認同,商人正是利用了每個人心中潛在的自戀為自我認同構造了堅固堡壘。
鏈接:費多一代和Y一代
“當我偶然打開電視,闖進來一個新人類的頭部沖到鏡頭跟前凸變晃動,扮鬼臉怪叫:‘我真的——喜歡——喜歡——我的臉!’”“費多比新新人類攜帶了更深的、自戀的、潔癖癥候群”——以上是臺灣著名女作家朱天文在《荒人手記》中,對臺灣費多一代的描述。費多是指FIDO DIDO——百事可樂旗下的七喜推出的卡通人。書中寫道:“費多只是費多,費多不惹誰,費多不評斷,費多就是年輕,費多不老,費多就是天真,費多有力量,費多來自過去,費多是未來。”Y一代:是指美國出生于1981~1995年的一代年輕人。他們強調自我主張,同時也追隨物欲,注重品牌,自戀。在美國Y一代有5700萬之眾。也被稱為千禧一代。又因為他們大多是嬰兒潮一代的子女,所以又被稱為“ECHO BOOMERS”。
(鄧碧琴)
下一篇:女人的15個“行為秘密”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為什么有些婦女噴太多香水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