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心理詞典網 , 一個優秀的心理知識學習網站!
行為主義學派的許多技巧,被咨詢治療界廣泛使用、效果也不錯,幾個常用技術包括:
1、強化(reinforcement)
在建立新的行為時,“強化”是一般人常用的,尤其是用連續的“即時強化”(immediate reinforcement)、接著用“間隔強化”(interval reinforcement),對于行為的快速建立效糶不錯。強化除了前面所舉的兩個之外,還有其他不同的方式,包括一般的“固定比率強化”(f1xcd ratio reinforcement)——像做完幾個仰臥起坐,就可以休息5分鐘;“不固定比率強化”(varied ratio reinforcement)——像媽媽規定寫完5行字就可以看電視,有時是要先寫10行才可以有看電視的特權;“定期強化”(fixed interval reinforcement)——像發薪水;“不定期強化”(varied interval reinforcement)——像賭博中獎;“部分強化”(partial reinforcement)——像小孩發脾氣要糖吃,父母本來想嚴守原則不給,后來看孩子可憐就軟化了,結果讓孩子以為發脾氣到最后父母會妥協,這也許是現代父母管教子女的痛。強化物分“初級強化物”(primary reinforce)——像食物、水或糖果;“次級強化物”(secondary reinforce)——像金錢、禮物或代幣(token);可以替代或換取初級強化物的,也可以是指所謂的“社會性強化物”(social reinforce)——就是人與人互動中的一些溫暖關心的舉止,也許是夸獎、一個溫暖鼓勵的眼神、拍肩、擁抱等等,可以讓人覺得自己受到關愛與重視;當然,教育或管教的最后,都希望孩子能夠不藉外力或外物酬賞的肯定,而能自己促動自己、自動自肯定白己,就是所謂的“自我強化”(self-reinforcement),像許多人會主動去幫助他人、從事自己喜愛的嗜好,是因為自己想做,而且也在活動中覺得“自我酬賞”(self-rewarding)。
2、系統脫敏療法(systematic desensilization)
基本上是相信人不可能同時緊張又放松,亦即有沖突性的情緒與行為。這是Jacobson(1938)開創、經由Wolpe(1958)所繼續研發出來的(張厚粲,1997),根據古典條件(classical conditioning)的原理所研發的治療法,認為行為是經由條件學習而獲得,也可以根據反條件的方式讓學習解除。讓焦慮的當事人,先學會嫻熟放松(re1axation)的動作,然后要當事人把會引起焦慮的情境或事件,依焦慮程度的高低作適當排列(例如從零焦慮——自己在房間唱歌,到100%焦慮——在可以300人面前作表演,)最后就要當事人在每次治療時,先進行放松動作,然后照咨詢師指示,依焦慮最低的情境加以想象,如果中途有焦慮情緒產生,當事人表示立即停止,這是配合當事人的個人情況與步調而循序進行的,所以一般說來,“系統減敏法”需要比較長的時間。
3、塑造(shaping)
是對于達成目標行為的“逐漸形成”的一連串動作的設計。舉例來說,初進小學一年級的小朋友,可能不太懂得教室常規,要他們乖乖坐下來聽課,對于老師來說是一項挑戰。老師們常常使用的方法是:小朋友在教室內跑累了,靠近自己座位時,就給予獎勵,小朋友可能慢慢學會多“靠近”自己座位幾次,然后再把標準拉高,等小朋友坐下來時才給與獎勵,接著就要小朋友坐在位子上的時問慢慢加長,最后目標是坐下來專心聽課。這一連串的動作,就是所謂的塑造。
4、行為改變技術(behavior modification)
行為改變技術是結合了“強化”的運用,在具體明確的行為目標之下,研擬適當可行的改變行為的策略(強化次數、強化物、可能的阻礙、可用資源的考慮等等),然后一步步執行。特別要注意的是,強化物的設計與使用要吻合當事人的“動機”與“喜愛”(不是吸引當事人的強化物,根本不能引起行動的動力,而同一強化物用久了,可能也讓當事人失去興趣),并要小心強化物不要成了下一個需要改變的行為目標(例如使用喜愛的香雞排作強化物,改變了自己做作業拖沓的習儀,卻發現后來體重增加太多,要減肥了)。行為改變技術的另一形態是可以和當事人擬定一契約,由當事人自己去執行、評價、也作記錄,然后由咨詢師與當事人一起討論進行的情形、遭遇的困難,與思考解決的方式,這也叫做“自我管理”(self-management)方案。
5、模仿與預演(imitation and rehearsal)
觀察、模仿可以說是最簡單的學習方式,咨詢師的示范、或是典范人物的演出、甚至是利用錄像帶呈現的方式,讓當事人可觀察、依循,并可以慢慢學會一些渴望的行為。而“預演”則是咨詢師在當事人將在咨詢情境中所學的技巧知識運用于實際的生活之前,可以讓當事人與咨詢師在治療時間先作一些練習,使當事人熟悉即將使用的技巧,預防可能出現的問題與解決之道,以減少當事人在接觸實際世界及真正行動時的失敗機會。
6、代幣制(token system)
“代幣制”是學校系統很喜歡運用的行為主義的技巧之一,像“乖寶寶”貼紙,同學們集滿多少張可以獲得一個“特權”或“禮物”,是一種象征性的東西。現在許多商店為了鼓勵顧客光臨,也用“蓋章”或“集點”的方式,可以在蓋滿或集滿之后換得折扣或贈品。我們的生活中也有許多代幣制的延伸,像發獎狀、考獎學金、休假等等制度的運用。 <!--
下一篇:失業男子心理失衡專偷美女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失眠的深層原因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