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心理詞典網 , 一個優秀的心理知識學習網站!
唐代有個著名道士,叫呂洞賓,相傳他精通“天遁劍法”和內丹術。別人以為他可飛劍殺人,他回答說:“我雖然有劍,但與你們傳說的不同,我的劍一是用來斬斷貪婪憎怒之心,二是用來斬斷愛欲之心,三是用來斬斷煩惱之心”。呂洞賓的這三劍之法道出了他修身養性,百余歲而顏如童子的深刻見解和經驗。
世人常說“工作壓力”、“生活壓力”如何之大,但很少問:“壓力來自哪里呢?”人們大多以為壓力來自環境與競爭者,甚至還以為時代越發展壓力就越大。其實,任何時代的人們都有壓力,只是壓力的內容和形式有所不同而已。原始人為充饑而奔波,古代人為戰爭而賣命,近代人為自由而戰斗,現代人為享受而勞神。可見,所謂壓力并不單方面取決于環境,而是人對環境的內心感受和追求。古代圣賢早就認識到了,人只要有欲望就會有追求,追求是人的一種內驅力,可以帶來創造的生機。但如果欲望和實際有了差距,欲望就會變成焦慮,就會使人躁動不安,這種心身狀況就是人們常說的壓力了。簡而言之,壓力的背后就是欲望。
最常見的欲望大致有:名利、貪婪和色欲。這些欲望是身心俱損的病根。古人說得好,“名利殺人甚于戈矛。因為戈矛殺人,人知避之;名利殺人,死而不悔”。一個老想著升官發財的人、一個想著功名榮耀的人必然會煩惱不已,倍感壓力,身心受損。古有歌謠:“煩字從火,內焚外燎。臟腑焦煩,行貌枯槁。精因之搖,神因之擾。氣因之喪,壽因之夭。人固明之,煩惱自討。氣性之偏,習而難矯。執迷者多,醒悟者少”(明·《萬壽仙書》)。從欲望開始的壓力,繼而形成的煩惱,不僅對身心健康的危害極大而且頑疾難矯。
如何才能解除壓力,祛除煩惱?盡管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歷代修身養性之說,莫不把清心寡欲作為入門的前提。老子訓導:“罪莫大于可欲,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孟子曰:“養心莫善于寡欲”。文子也說:人只要經常保持無禍,不必經常追求有福;經常保持無罪,不必經常追求有功就很不錯了,都把平息欲望視為調節的根本之舉。人若知足而不貪,知節而不淫,無沽名之心,而不求功,守其所已有,不求其所未得,那么,他就一定常樂無憂了。
下一篇:五大誘因招致中年憂郁癥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年底焦慮癥困擾上班族 易引發抑郁癥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