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心理詞典網 , 一個優秀的心理知識學習網站!
如果把健康比作一座三層樓,最底層是生理健康,第二層是健康,最上面的一層就是社會功能健康(社會適應性)。
健康承上啟下,不可或缺。評價一個人健康與否,不能只看他是否強壯、化驗單上的指標是否正常,還要看他的和社會功能健康是否優良、和諧。許多百歲健康老人,盡管其生活方式和習慣五花八門,但他們都心胸開闊、性格隨和、心地善良。可以說,平衡與快樂的作用,超過一切保健措施的總和。
快樂是什么?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理解。在小孩眼里,快樂也許是上網隨心所欲地玩游戲;在年輕人心中,能與心愛的人共度浪漫時光該是多么的歡欣;在中年人看來,快樂是孩子好學上進,一家人和和美美過日子;而老年人會覺得身體健康是最大的快樂。這些形形色色的快樂都以金錢為后盾--沒有錢財,一旦疾病纏身,縱使現代醫學再高明,也會陷于無錢醫治的絕境;隨著孩子的教育費用逐年攀升,無錢能讓孩子享受到良好的教育,從而品味到生活的幸福快樂嗎?至于和喜愛的人在酒吧里舉杯對飲,乃至互贈豪華的禮物,更要大把地錢……
如此不難設想,倘若整天為生計發愁,總是囊空如洗,誰能在物欲橫流的塵世里快樂起來?然而,翻開先人的典籍,很少有"富貴禮贊"式的篇章,倒是多有"樂貧"的文字。不少滿腹詩書的鴻儒留下了"君子固窮"、"君子憂道不憂貧"等豪言壯語。法國啟蒙思想家盧梭也曾嘆:"在我一生中的苦難日子里,我卻始終滿懷溫馨、感人、甜美的感情,這些感情為我悲痛的心靈的創傷抹上了香膏,仿佛將痛苦化為快感。"
毋庸諱言,貧窮使許多人沉淪的同時,也能使一些人升華,從而以苦為樂,用精神力量安貧樂道,這是種思想境界。在物質生活極大豐富的今天,在住房、醫療、孩子上大學等都得自掏腰包的市場經濟時代,貧窮的人不得不以憂愁為伴,很難體驗生活的樂趣,正如高爾基所言:"人類生活的一切不幸的根源,就是貧窮。"因為貧窮,所以才有嫉妒、怨恨、殘暴:因為貧窮,所以才有貪欲,才有一切窮人共同的對生活的恐怖和相互的疑懼。
既然窮困與快樂無緣,那么,有錢就快樂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試問有錢人 1
下一篇:培養幽默感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解決心理問題 大學生愛閱讀療法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