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心理詞典網 , 一個優秀的心理知識學習網站!
專家強調,最強烈的緊張是由內因引起的,也就是人給自身帶來的壓力造成的。這種緊張感從何而來?我們應該了解些什么?又應該做什么?
一個人想將一幅畫掛起來,當他終于找到一枚釘子時,卻發現沒有鐵錘,怎么辦?他也許可以向鄰居借,這是一個普通不過的故事。于是這個只不過想借把錘子的人開始思量鄰居可能作出的各種反應:可能會因被打擾而不高興,或者不愿意借等等,在這些想象的影響下,他的口氣就變得吞吞吐吐起來:“我希望你能幫助我,如果不方便,那就算了。”
其實,這純粹是內心緊張引起的!
人類總是習慣于自擾,思前想后,而且總是把情況往壞處想,來自外部的緊張不外乎工作壓力、生活忙碌、孩子教育、夫妻感情等等。除此之外,就是我們自身帶來的緊張,人類的內心世界就好比一座制造緊張的工廠,大腦里總是充滿著消極
的思想,這使得我們的思考能力受到限制,總是糾纏在臆想的情景中,諸如恐慌、憂慮、自卑或恐懼等消極情感也隨之釋放,于是緊張的身體隨之而來,血壓升高、心跳加快、出汗、呼吸急促和肌肉緊張等等。消極思想和情感對人的影響比人意料的還要大。它使思考停滯,對自身產生懷疑,使人不能安眠、人際關系變得復雜。
所謂的外界環境引起的緊張也是人為定義的,希臘哲學家伊皮克特德說:“使人不安的不是事物本身,而是人通過這事物作出的結論。”學家把內心的緊張的起因稱為“消極的自我交流”,我們可以把人的內心生活看作是一種不間斷的自我對話,而在這場自我對話中,人所采用的語氣影響著人的感情生活和處世態度。
這場消極的自我對話總是圍繞著四個特定題目展開:
1、“反正也干不好,不干就算了!”
我們總是傾向于將事物的前景預料得很糟,人的注意力習慣于集中在冒險機率上而非機遇,這似乎也可以說明人們為什么不會對成功念念不忘,而總是對失敗耿耿于懷。
2、“如果我能……就好了!”
我們不僅僅為未來無端的憂慮,還總是讓過去的失敗和失意的陰影所籠罩 1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