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情弱者可能只是因為逆反
分類: 心理保健
心理詞典
編輯 : 心理知識
發布 : 12-26
閱讀 :626
在時下網絡上鬧得沸沸揚揚的“饅頭事件”中,無名小輩胡戈成了挑戰大導演陳凱歌的“俠客”。對此,大多數網民都毫無保留的站在弱者———胡戈這一邊,為他獻言獻策,并對陳凱歌導演冷嘲熱諷。生活中這種強弱分明的對壘比比皆是,但大多數情況下,輿論常常都是替弱者說話。人們為什么愛同情弱者?記者就此采訪了中國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楊宜音教授。
楊教授說,同情心是人的天性。從心理學上說,同情的過程本身可以給人帶來一種滿足,無論同情的對象是強者還是弱者。人的天性是善良的,見到乞討的人給予施舍,看到困難的人給予幫助,這種對弱者的憐愛之心,是人類一種很自然的情感。
社會生活節奏快、充滿競爭,每個人都會覺得壓力很大,很難有成就感和滿足感。在關心弱者的時候,人可以從側面證明自己比別人強,體現自己的實力和能力,自己心里也會油然而生一種優越感。相反,如果一個人在比自己強的人面前,就難有這種滿足感。
楊教授強調,社會是不斷向前發展的,是不是要同情弱者,與當時社會的主流思潮有關。有時候社會傾向于同情弱者,有時候社會鼓勵弱肉強食。人們幫助胡戈,抨擊陳凱歌,應該歸結于一種對主流、權威的蔑視和挑戰。也可以說,這是一種逆反心理的體現。人們之所以要挑戰權威,挑戰強勢群體,是因為強勢群體在很多事情上的霸權,讓人覺得不舒服,不自由,更無優越感可言。
逆反心理并不是建立在對錯基礎上的,它大多時候是人們不愿意處在被統治地位下的一種極端反應。從“饅頭事件”本身來看,胡戈和陳凱歌并不存在明顯的強勢和弱勢,人們之所以站在胡戈這一邊,很可能是出于一種對強勢群體的逆反心理的投射,這也是人們同情弱者的一種深層次的心理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