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心理詞典網 , 一個優秀的心理知識學習網站!
一些人不敢面對失敗或者困難,往往把一切怪罪于命運不好。其實,一個人的未來是考靠自己的意志力和努力來決定的。災難性的事件肯定會引起心理上的痛苦,但是,如果能及時的解決心理上的包袱,就能減輕災后的不良心理應激反應。一起來看看災難后該怎么進行心理康復。
一、心理應激反應產生的原因
引起應激反應的因素很多,既有主觀的,又有客觀的因素;既有物理的,也有生理、心理的因素;還有社會文化等諸多綜合因素。災難是一種社會性應激源,而這種應激源具有不可預見性、突發性、速度快、應激強度大等特點。當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發生了巨大改變的時候,個體會陷入嚴重超負荷的心身緊張性反應狀態中,機體內、外平衡被打破,從而出現一系列心理和生理的應激反應,導致廣泛的精神痛苦,同時影響人際交往、工作與生活,導致生活質量下降。突發事件的威脅性、緊迫性、震撼性和后果不確定性,是造成個體心理應激的根本原因。 心理應激是一種正常的生活經歷,并非疾病或病理過程。由于處理心理應激的方法不同,后果也不同。對于大部份創傷后應激障礙的人來說,應激反應不會帶來生活上永久或極端的影響。少數人的創傷狀態會滲透進其認知模式和行為模式,不僅對患者的心理、生理產生嚴重的影響,導致廣泛的精神痛苦,同時影響工作與人際交往,可持續數年甚至延續終生,致使生活質量下降。災難發生后常見的精神衛生問題:急性應激障礙(ASD)、創傷后應激障礙 (PTSD)、抑郁、焦慮、分離障礙、酒精、藥物濫用、自傷、自殺等。
二、心理應激反應的發展過程
心理學研究發現,突發事件中人們心理危機的心理反應通常經歷四個不同的階段。首先是沖擊期或休克期,發生在危機事件發生后不久或當時,個體主要感到震驚、恐慌、不知所措,甚至出現意識模糊。其次是防御期或防御退縮期,由于災害事件和情景超過了自己的應付能力,表現為想恢復心理上的平衡,控制焦慮和情緒紊亂,恢復受到損害的認識功能。但不知如何做,會使用否認、退縮和回避手段進行合理化或不適當投射,對解決問題的應對效果造成負面影響。再次是解決期或適應期,此時能夠積極采取各種方法接受現實,并尋求各種資源努力設法解決問題,焦慮減輕,自信心增加,社會功能恢復。
最后誰不經過失敗挫折,誰就找不到真理。危機后期或成長期,多數人經歷了災害危機變得更成熟,在心理和行為上變得較為成熟,獲得一定的積極應付技巧,但也有少數人消極應對而出現沖動行為、焦慮、抑郁、分離障礙、進食障礙、酒依賴或藥物依賴,甚至自傷、自殺等。鑒于上述理論,可依時間先后,將心理應激反應分為急性心因性反應、延遲心因性反應、持久心因性反應三個階段。
下一篇:食物幫你緩解地震緊張情緒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春季治療抑郁癥的方法有哪些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