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心理詞典網 , 一個優秀的心理知識學習網站!
年初,人們喜氣洋洋的同時也因為公司年終人員變動、評優、總結、應酬等的開始,有不少職場人士出現了煩躁、焦慮、多夢、脾氣暴躁等癥狀,有的甚至引發了頭痛、胃腸不適、失眠等一系列身體癥狀。心理專家們將這些情緒總結為“年關綜合癥”,是心理失衡癥而導致焦慮的一種表現。其中女性患者尤其多見。這是為什么?女性又該如何避免焦慮呢?
女性為何更容易焦慮
焦慮和其他引發心理疾病的情緒相比,似乎不用特別關注。但據世界衛生組織提供的數字,目前中國有心理問題的人數在2至3億,名列前三位的心理問題中,焦慮占第二位,排在抑郁和失眠之間。中華精神科學會副主任委員陳彥方教授認為,中國人一生中有過焦慮的占到30%以上。
據美國國家精神健康協會統計,近1900萬美國成年人都遭受不同程度的焦慮困擾,其中,女人比男人更容易因焦慮而生病。在新近由美國協調書籍出版的新書《焦慮治愈》中,紐約感知治療美國人協會會長、心理學家羅伯特·李海解釋了我們為何如此焦慮。
男女焦慮傾向不同,愛發愁的人反而更能將心比心。
李海通過研究發現:焦慮和抑郁在18-33歲的女性中普遍存在。在這個年齡段,女性對自己的長相、工作和羅曼史有許多不確定和不切實際的期盼。當過了30歲、40歲和50歲,她們就會調整其期望———期望工作和朋友穩定。過了50歲的人基本不會有像度蜜月的人那樣的“羅密歐和朱麗葉”式的幻想了。
李海還發現,愛發愁的人一般是更關心他人感覺的人,更能將心比心。而女性比男性更容易這樣。在焦慮中,女人往往對親情、工作和表現感到擔憂。她們還喜歡冥思苦想,一遍遍想這事是否做得對。而男人更樂意更多地幻想他們沒有失敗,或者干脆就持失望心態。
焦慮起到了規避危險和解決問題的雙重作用。
但既然明知道自己在焦慮,女性為什么還要對一件事的后果反復思量,做無用功呢?其實焦慮并非“無用”。
女性很容易想著最壞的事情會發生。而這種不確定性是焦慮者真正無法承受的。他們認為,如果他們不能準確知道將來的結果是什么,那將很痛苦。他們得一直擔心,直到他們找到完美的解答。
其實,焦慮者通常對焦慮懷著一種矛盾的復雜心態。他們說不想放棄焦慮,因為他們不想讓自己暴露在危險之中。其實,焦慮的狀態本身就是一種有限的保護措施。他們可以在焦慮狀態中既說自己在積極思考如何解決問題,同時又避免了付諸行動。他們有積極的想法(我為了想出解決問題的辦法、做好充分準備,只能焦慮地思考),同時他們又有消極的想法(這種焦慮讓我發瘋)。
女性是生來就容易焦慮的嗎?
有幾個原因。一種是因為體質,易激動體質對新奇和抑制感到害怕,這也是易患病的體質。其他一些人是對焦慮特別敏感。因為她們從心底里認為這是失控的表現,這讓她們覺得非常可怕。一個人是否對焦慮敏感,和她在兒童時期家長的教育方式有很大關系。
在兒童期,我們看到,這些孩子往往喜歡與父母唱反調。有時候父母,特別是母親,容易把令自己困惑的問題傳達給孩子。孩子總是在做父母想做的事情,或者是充當一個讓父母和解的角色,這就讓孩子習慣于以順應別人的感受和需求為第一目的,女孩子就更要求她們順從、聽話,但結果往往是沒人關心她內心的需要。這種內在需求使得孩子處于自我意志與父母管教長期背道而馳的矛盾中,使得孩子長大后容易焦慮。
另一原因是父母的過度保護。他們總是嚇唬孩子,以限制其自由。其傳達的信息就是這個世界是危險的,沒人幫你。對女孩子的教育就更是如此。因此當事情發生時,這種兒時印象會強烈地投射出來,使得成年女性更容易焦慮。
(張留敏)
下一篇:微笑和性讓你更聰明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女人單身快樂還是壓力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