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心理詞典網 , 一個優秀的心理知識學習網站!
不論是在快節奏的職場上,還是平常的生活中,誰都會遇到煩心事。此時不少人一遇到不順心的事情,就習慣性地向親人、同事或朋友倒苦水,希望能得到別人的同情和幫助。可事實往往適得其反,非但得不到幫助,還容易引起別人的反感。
事實上,訴苦太多,反而得不到同情。
喜歡訴苦的人,往往心存“受害者意識”,這種意識是正常的心理現象。畢竟每個人都會不由自主地渴望獲得與年幼時相似的無條件關注,這就是訴苦者“受害者意識”的根源。
人在苦惱時,希望能夠向別人傾吐心中的煩惱和壓抑,這是人之常情,可以理解。但是,如果一個生理成熟的個體總是希望他人無條件地去關注或幫助自己,那就是心理不成熟的表現。訴苦者在訴說時表現出來的“受害者意識”,往往很難引起傾聽者的共鳴,這樣的傾訴不僅不能解決任何問題,反而會加重訴苦者的心理負擔。
傾訴也要適時、適當,這就要掌握住三個原則:首先,應該選擇合適的傾訴對象。應直接向引起困難的人傾訴,而不要找替代對象。朋友引起的困難找朋友傾訴,領導施加的壓力找領導傾訴。其次,把握好傾訴的度,是宣泄而不是發泄。宣泄是以第一人稱客觀闡述,表達自己的困難;而發泄是以第二人稱指責對方,容易引起別人的反感。最后,應習慣于找心理醫生傾訴。心理醫生有專業的心理知識,也是一個職業的傾聽者,能給訴苦者提供科學的幫助,真正幫傾訴者解決問題。四川南島心理咨詢研究所向程
(張一鳴)
精彩推薦
權威調查:5%畢業生想過自殺 強檔測試:你最迷戀哪種女人? 心理學家為你解析十大夢中“鬼” 最實用:從睡相看能看出人的潛意識 揭謊!娛樂圈大牌明星都是說謊精 職場攻略:怎樣從小動作看穿上司心思 他不行是你錯?男人下半身壓力源于女人 暴強!如今的大學生為減壓去裸奔下一篇:年輕媽媽“趕走”產后抑郁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專家稱口吃多屬心理病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