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心理詞典網 , 一個優秀的心理知識學習網站!
今年頭伏:7月19日-7月28日;中伏:7月29日-8月7日;末伏:8月8日-8月17日,“桑拿天”的感覺會越來越增強――
一年中最熱的時節是三伏天,氣溫和濕度比夏季平均高0.8℃和5%。全總勞動保護部上周表示,我國已將“中暑”列入了國家法定職業病目錄。在一個月的酷夏里,人們除了要注意防止身體中暑外,還要當心“情緒中暑”。
人的情緒與外界環境有密切聯系,一般來說,低溫環境有利于人的精神穩定,盛夏酷暑,人們夜間睡眠縮短,食欲差,進食量少,加上出汗多,體內的鈣、鎂、磷、鉀、鈉、鋅、鐵等電解質代謝發生紊亂,影響了大腦神經系統的功能活動,對心理和情緒產生負面影響。其癥狀表現往往為情緒煩躁、思維紊亂、愛發脾氣、心境低落、行為失常,并固執地重復一些行為行動。心理學上稱之為“情緒中暑”,也稱“夏季情感障礙癥”。
尤其當氣溫超過35℃、日照超過12小時、濕度高于80%時,天氣對人體下丘腦的情緒調節中樞影響會明顯增強。有的人即使本身所處環境并不熱,也會因為看到窗外強烈的光照等而產生煩躁的情緒。
北京三伏天中,初伏、中伏最熱,屬于典型的高溫高濕氣候。極端最高氣溫出現在初伏,平均最大相對濕度出現在中伏。當遭遇持續高溫悶熱時,一些人就會處于“易激怒狀態”。有數據顯示,在正常人中,約有16%的人會因高溫而亂發脾氣,約有10%的人會出現情緒、心境和行為異常。
造成“情緒中暑”的內因,歸根結底是人體對環境的適應性差。按照人的個體差異,通常以下五類人更易“情緒中暑”。
(張華仙)
下一篇:偽娘 如何經得起專家剖析?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生活事件和日常煩惱的量化評價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