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心理詞典網 , 一個優秀的心理知識學習網站!
恐怖癥是指患者對某些物體或者一些特殊環境而產生異于常人且強烈的恐懼感 通常還伴有焦慮情緒和自主神經系統功能的紊亂癥狀,可致臉紅、氣促、出汗、心悸、血壓變化、惡心、無力甚至昏厥等癥狀。當患兒遇到的事物與情境并無危險或有一定的危險的時候,其表現的恐懼也大大超過了平常人的心理,超過了客觀存在的危險程度,并由此產生回避、退縮的行為,因而導致嚴重影響恐懼癥患兒的正常學習、生活和社交等。
這種恐懼具有顯著的發育階段特定性。該障礙的患病率目前尚無確切報道。該障礙的產生與兒童氣質、意外事件的驚嚇等有關。間接的創傷經驗和信息傳達,對該障礙的產生也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般兒童恐懼癥大多需要進行綜合治療,其中以心理治療為主,再輔以藥物治療。行為治療(包括系統脫敏法、實踐脫敏法、沖擊療法、暴露療法、正性強化法、示范法等)。結合支持療法、認知治療、松弛治療及音樂與游戲療法,一般可取得較好療效。對癥狀嚴重的患兒可予小劑量抗焦慮藥物或抗抑郁藥物。
恐懼癥是常見的一種神經癥性障礙,建議患者親人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效果較好。現在多數恐懼癥患者病程遷延,有慢性化趨勢。一般病程越長預后越差。兒童期起病、單一恐懼者預后較好,恐懼對象廣泛的恐懼癥預后較差。如兒童期起病者,通過治療五年以后基本恢復或具有明顯緩解狀態;而社交恐懼癥病程如已持續一年以上才加以治療的患者,以后五年內的變化不會很大,但在更長的時間以后會漸漸得到一些改善,場所恐懼癥也是如此。
下一篇:“閃婚”是愛情?還是寂寞空虛冷?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酒后駕駛把司機送到地獄門口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