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心理詞典網 , 一個優秀的心理知識學習網站!
“你這是心理病,得去醫院看看”,大多數中國人聽了這話,都會淡漠地撇撇嘴,就算是心里明鏡,但是對于這種軀體生理疾病之外的“心病”,攤在光天化日之下更讓人“情何以堪”。
魯迅先生曾說過:“只要胃口好,什么東西都能吃?!钡坪踉谖镔|極大程度豐富的同時,我們的胃口似乎不是那么好了。心理學在中國更多的是被邊緣化,尤其是當心理學用于臨床治療時,心理學似乎就是一個招牌,一個幌子。
就中國目前各大醫院的心理門診科來說,首推的治療方案均以“藥物治療”為主,而具體的心理咨詢則作為輔助,聊聊幾句問診多是例行公事的詢問吃過藥后的反應。
我們都有病
我們依賴他人、不敢獨立。一件不再控制范圍內的小事,都會讓我們焦慮不安。不信任別人,卻又常常抱怨沒有朋友可以傾訴。我們對個體的社交能力要求過高,反而對輿論的壓力充滿恐懼。我們低自尊、失眠、頭痛、不敢出門,我們怕……因為我們患了病。
大學時一個友人,穿鞋子一定要把兩個鞋帶反復相互比對,長短寬窄一樣才能安心,只要錯亂一點就無法忍受。她笑稱這是“平衡美”,在今天看來,在醫學上就是一種強迫癥的表現。
這只是一個不痛不癢的小事,但是它一旦上升到嚴重的精神層面,隨時可能變成一顆極度危險的“定時炸彈”。
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中國每年約有2807萬人自殺身亡,這是全球自殺者總數的1/5;同時更有高于這個數字10倍的人自殺未遂,而導致人們自殺的因素有80%的是因為心理疾病。
在這“定時炸彈”中一部分人選擇報復自己,另一部分人選擇報復社會?!包S茂銀病了,在瀕死前,他選擇在公共汽車上引爆自制的炸彈。”
黃茂銀死了,究其報復的主要原因,沒有人能夠面面俱到,就連本人也是說不清的。但隨著地球村的日益縮小,社會中的心理疾病——那種起源于外國的學科也逐漸被中國人所接納和認同。
心病需要“心藥醫”
治療心理疾病的藥,各大醫院、門診均有銷售。千年前,扁鵲見蔡桓公就曾云:諱疾忌醫。時至今日,我們還在說,有病了就得去看,飲鴆止渴的藥也得吃。
每日,到心理科看病的人多是來取藥,行色匆匆。心理咨詢師里病人看病時間平均在10分鐘左右。延時的,多為第一次來看診,講些自己發病的表現和家庭情況;少時的,只為“取藥”。
“這是富貴病,誰去專業的心理咨詢機構啊?幾十元每小時的咨詢費用,我們擔當不起,所以還不如吃吃藥,自我調解下得了!”一位多次徘徊于各大醫院的心理門診科的黃先生感嘆道。
惦著手里的一摞藥,沒等服用黃先生就覺得一直困擾著自己的心病,已經好了大半。如果說“藥到病除”到還好,就怕是那種“無藥可醫”的病。盡管看著其他病人開出的藥方與他手中藥并無兩樣,略感懷疑后黃先生還是決定放下懷疑的心,既然看病就得信任醫生?!胺凑际切睦聿?,癥狀可能不同,這藥應該也是差不多的?!?/p>
除了少數來看病的,更多的人是前來掛號開一些處方藥物,或許這里更多的只是一個藥房,而不是一個心理門診。
相對于取藥方處這邊火爆的場面,心理診室則顯得冷靜了許多,三兩個人冷漠地坐在外面,有的不時地看看手表。里面的人出來,迅速有人迎上去,“等這么久,該我了吧?!?/p>
“因為我們的病人太多,大家都等不起,趕時間!”一位綜合性醫院心理科主任醫師無奈地說,而恰恰去醫院看心理障礙的人,又是最多的那部分患者群體。
“看病不如吃藥”在心理診室達成了共識,你情我愿的關系,反倒形成了獨特的中國式“心理疾病”。
(張華仙)
下一篇:如何保持心理天平的平衡?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想消除郁悶,一起來跑跑吧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