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心理詞典網 , 一個優秀的心理知識學習網站!
精神衛生是精神衛生狀態和維持心理健康,減少行為問題和精神疾病的原則和措施。人工心臟起搏器治療廣泛地用于心動過緩性心律失常,該項技術已成為心臟病學的一項重要治療手段。隨著我國人口老年化以及起搏工程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將有越來越多的患者安置人工心臟起搏器。無可質疑起搏器治療對患者生命的維持以及對心功能的改善均有積極的作用,但起搏器植入治療后患者心理衛生狀態如何其文獻報道較少,本組資料探討起搏器安置后患者心理狀態,為臨床治療及護理提供心理學依據。
1 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
2003年8月~2006年5月在我院內科收治的心率過緩患者50例,其中,Ⅲ度房室傳導阻滯患者33例,病態竇房結綜合征17例,均無其他重要臟器疾病;男33例,女17例;年齡38~70歲,平均歲;均植入VVI型人工心臟起搏器。正常對照組為健康體檢者,其中,男32例,女18例;年齡36~65歲,平均歲;無器質性及功能性疾病史。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由兩名經過充分準備的醫師全面負責評測,評測前,由負責醫師把評分要求對受試者說明,然后讓受試者獨立地評定。對于文化低者可由醫師逐項念,并以中性不帶任何暗示和偏向方式把問題告訴受試者。采用國內外廣泛應用的精神癥狀自評量表,對患者術前3 d、術后第6個月以及對照組進行調查,該量表包含90個項目,分為9個癥狀因子和總均分,每個項目按1~5級評分。
1.3 統計學分析
計量資料以±標準差表示,以統計分析軟件SPSS 10.0對起搏器植入前、后以及術后與對照組間進行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術后與術前相比
術后總分及各癥狀因子均分比術前低,除敵對、偏執、精神病性外其余均有統計學差異,見表1。術前≥3分的前6位癥狀因子依次為軀體化、恐怖、焦慮、強迫、抑郁,人際敏感;而術后則為軀體化、焦慮、強迫、抑郁、人際敏感、恐怖。
表1 起搏器安置前后患者SCL-90評定結果
2.2 兩組各項指標比較
起搏器術后總分及各癥狀因子均分均高于對照組,除敵對、偏執、精神病性外,余均有明顯差異。見表2。
表2 起搏器術后患者SCL-90癥狀因子分與對照組比較
3 討論
SCL-90可反映不同群體、不同時期的心理問題,從不同側面反映心理健康水平,其效度系數在0.77~0.90,其評定結果具有較高的準確性,目前國內研究者已普遍應用于多數人群的心理健康狀態測定。SCL-90因子分如果達到3分以上者,認為可能存在明顯心理問題。心臟起搏器植入后患者存在心理問題同樣影響患者生活質量。結果表明,盡管起搏器安置后比安置前其心理問題有一定改善,但與對照組相比仍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礙,這主要表現在軀體化、焦慮、抑郁為主,植入心臟起搏器前有更多的患者存在恐怖心理,但植入起搏器后則明顯減少,這可能與安置心臟起搏器后暈厥事件的發生明顯減少有關。
起搏器植入后在軀體化、焦慮、抑郁、人際敏感的心理障礙可能與下列因素有關:①患者過高地估計心臟起搏器的治療效果,但術后仍有不同程度的軀體不適時,對起搏器治療產生疑慮,導致焦慮與抑郁;②部分患者在意起搏器的使用年限,擔心到期后會發生意外情況而出現焦慮不安,并存在一定的恐懼心理;③由于起搏器參數的設定未能更好地與患者自主心臟節律協調,亦是導致焦慮、軀體不適的原因之一。
起搏器治療具有積極的意義,但是術后患者仍有上述心理障礙。因此,在患者植入心臟起搏器后的隨訪過程中應積極向患者介紹起搏器基本工作原理以及治療作用方面的常識,注意事項,同時應針對不同的具體情況和心理問題產生的原因給予積極的心理治療及護理。
(潘信凝)
下一篇:解除焦慮的“矛盾意向法”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孩子寫給爸媽一封信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