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心理詞典網 , 一個優秀的心理知識學習網站!
但如果有一天,你們發現孩子不愿意把好吃的和大家分享,為了好看的少兒節目把你們都支出房間,爺爺奶奶腿腳不便還硬要背、硬要馱,家中來了客人卻把自己最喜愛的玩具、圖書、食品都藏了起來,目無尊長;這時你是否覺得自己的教育出了問題、孩子的成長出了問題?的確,缺乏愛心的教育是殘缺的、不完整的。我們一定不愿自己的孩子成為一個智商高、能力強、卻不愿分享、不懂關愛、自私冷漠的人。因此,讓我們都來做有心人,從小給予孩子愛的教育,讓孩子成為一個有愛心、會分享的人。樂意分享的孩子才能在集體中更快樂。那如何才能讓孩子學會分享呢?
一、讓孩子從小學會分享。我們知道,九個月大的小嬰孩就會緊握著手里的小甜餅不愿與人分享。在孩子兩三歲時,他們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判斷能力,還不能正確區分“自己的”和“別人的”東西,當他們認為“自己的東西”被侵占時,他們就會大發脾氣,因為他們只知道現在擁有,沒有了就是沒有了,不管你現在還給我或是將來還給我。其實此舉是孩子在一定年齡階段固有的特征。但我們看到此舉也不能熟視無睹,讓孩子任意為之。一天,全家人做在客廳里看電視,兩歲的清清正拿著她最愛吃的餅干吃著。奶奶說:“乖乖,來給點阿婆吃。”清清很快走過來,拿著餅干往奶奶觜里送,奶奶假裝咬了一口,說:“乖乖真乖,奶奶不吃,你吃吧!”清清得到了奶奶的表揚,喜滋滋的走開了。不一會兒,小姨來了,清清看到小姨,興高采烈地跑到小姨身旁,親了口小姨。剛坐下,清清又手拿著餅干往小姨觜里送,邊送邊說:“阿姨,吃。”小姨看到外甥女這么熱情,可高興啦:“清清真乖,小姨愛你!”說完,張開大嘴一口把清清遞過來的餅干給吃了。清清的笑臉剎時不見了,“哇”的一聲哭出來:“餅餅沒了,我不要,我不要……”奶奶忙走過來幫忙,假裝著一邊輕打小姨一邊給清清說:“小姨不好,打她。乖乖,不哭啊!”說完,抱起清清出去了,剩下小姨百思不得其解:難道我吃錯了餅干,做錯了事兒……案例中的清清和家人玩慣了“假吃真表揚”的游戲。常此以往,在清清的意識中就有了這樣的想法:好吃的東西大家都讓給我吃,還常表揚我。今天,清清突然棋逢對手,遇到了信以為 1
下一篇:“賞識教育”向左走向右走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心理空間與兒童創造力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