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心理詞典網 , 一個優秀的心理知識學習網站!
建構主義是針對傳統教學的諸多弊端而提出的。有人(Gabrys等,1993)對傳統教學中學生的知識做了這樣的概括:(1)不完整(incomplete):過于空泛,過于脆弱;(2)惰性(inert):缺乏活力,無法在需要的時候運用;(3)不靈活(inflexible):無法在新的或類似的情境中遷移應用。如何縮小學校學習與現實生活之間的差距,這是建構主義者所關注的核心問題之一。學生在學習中只是被動地接受現成的結論,而缺乏對問題的分析,缺乏自己的見解,在這種教學中,學習者的思維能力得不到很好的發展,批判性和獨立性受到壓制,而求知欲也被消磨在機械、枯燥的學習活動中。如何發揮學習者在教學中的積極性、自主性和創造性,這是世紀末教學改革所面臨的普遍問題,而建構主義的發展正是對這一問題所做的回應。
作為教育界的一種新的認識論和學習理論,建構主義對傳統的教學觀念提出了尖刻的批評,對學習和教學作出了新的解釋,以這種理論為基礎,研究者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教學的設想。
從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具體目標看當前建構主義理論對教改的意義。
1.改變課程過于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正好說明建構主義理論是應改革的需要而發展,改革需要建構主義理論的指導)。
2.改變課程結構過于強調學科本位、科目過多和缺乏整合的現狀,整體設置九年一貫的課程門類和課時比例,并設置綜合課程,以適應不同地區和學生發展的需求,體現課程結構的均衡性、綜合性和選擇性。
3.改變課程內容“難、繁、偏、舊”和過于注重書本知識的現狀,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以及現代社會和科技發展的聯系(情景性學習),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經驗,精選終身學習必備的基礎知識和技能。
4.改變課程實施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該目標也充分體現了建構主義學習的要求)。 改變課程評價過分強調甄別與選拔的功能,發揮評價促進學生發展、教師提高和改進教學實踐的功能。
>>>
下一篇:90年代的學習中心理論新模式(論文)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兒童心理發展的動力及其機制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