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需要什么樣的性教育?
分類: 學習問題
心理詞典
編輯 : 心理知識
發布 : 09-16
閱讀 :417
“約會時男友常有性沖動,自己不想發生性關系,又不愿傷男友的心,怎么辦?”
“為什么贊成婚前性行為的男生多于女生,而很在乎伴侶貞潔的又是男多于女?”
諸如此類的問題,華中師范大學彭曉輝副教授在講授性教育選修課時經常會遇到。彭曉輝說,大學生作為處在特殊心理年齡的特殊群體,在當今特殊的社會轉型時期,他們需要更注重實踐性、分析性的性教育。
1992年,華中師大在全國率先開設以性教育為核心內容的素質教育課。頭幾年選修者寥寥,有一個學期還因選修者不滿15人而停課。彭曉輝說,自1995年后,選修的學生逐年遞增,上個學年已經增加到了1200多人,學校不得不對選修人數做出限制。他認為,這些變化說明社會大環境在不斷開明,學生們的觀念也在發生變化。一位選修了性教育課的大學生說:“我們青年學生處于青春期,性發育逐漸成熟,有性的需要和沖動。由于社會轉型時期價值觀的多元化,西方性解放思潮的影響,以及社會性道德,性法制教育的滯后,都不同程度的影響著我們的性心理健康發展和性困惑的及時處理。我們需要一個課堂、一個教師來引導,讓我們健康地成長并解決好我們的困惑。”
有人認為,在性方面開化得越早越沒出息,因此不應該和青少年談性的問題,長大了他們就會“無師自通”。彭曉輝不這么看。他認為,早有早的困惑,晚有晚的盲區。比如有個學化學的大學生,以為分子碰撞就會懷孕。現在很多中小學都沒有性教育,進了大學應該是最后系統的補課機會了。大學生是特殊群體,社會對他們要求高。作為掌握了科學文化知識的佼佼者,大學生容易接受新的觀念和知識,所以應該從性的人文文化方面對他們進行性教育,區別于其他人群的性教育。
彭曉輝說,青年人在性方面的困惑、盲區,會使他們對自己產生不正確的看法,對異性產生疑惑,甚至還會引起人生悲劇;而正確的性教育,可以使青少年樹立科學、健康的性觀念,既提高他們在性問題上的辨別力、鑒賞力和選擇力,也有利于培養高尚的人格。
性教育課究竟會對大學生有什么影響?他們喜歡這門課嗎?彭曉輝告訴記者:上了這門課的學生對他說:“選這門課,一輩子不后悔。”他們的筆記本和內部教材還常常被同學借走,甚至宿舍里的“臥談會”上,性科學的內容也成了一個熱門話題。
大學生能夠坦然地在課堂上討論性的問題嗎?彭老師說,這有一個過程。最開始學生不好意思提問,他就讓他們寫條子,而后口頭提問,再過渡到分組討論,派代表發言。現在,很多同學已經能用專業術語自然地討論問題了。彭曉輝要求學生結合自己的專業、青春期的成長經歷及社會熱點撰寫課程論文,并幫助他們切實解決與性有關的困惑。很多學生給他發來E-mail提問,本問開頭的問題就是一個女生通過E-mail提出的。彭曉輝告訴她:男性對視覺和主動觸覺的刺激往往比較敏感,只要減少這兩方面的刺激量和強度,就可以減弱或避免性沖動。因此,女孩欲避免戀愛時發生非意愿性關系,最好離開二人世界,與男友到公共場合去談戀愛。后來,那個女生告訴彭曉輝,她這樣做了,效果非常好。
“從學生的眼光中,我察覺到他們非常敬重我,使我有一種得到回報的感覺。我將性教育寄希望于我的學生。他們是學師范的,他們今天學到的知識,將來會輻射到中小學校和社會,形成幾何放大效應,讓更多的青少年受益。”彭曉輝充滿欣慰和期望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