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考與家長談考生的迎考心態
分類: 學習問題
心理詞典
編輯 : 心理知識
發布 : 09-16
閱讀 :352
每一個家長都希望子女在中考、高考中發揮出自己的最好水平,取得優異成績。如何了解考生考前的心理狀態,并研究相應對策是每個家長不能不考慮的問題,希望本文能對家長有所啟示和幫助。
通常考生考試前有四種心理狀態:一是過分激動狀態。表現為情緒體驗強烈緊張,心跳加快、情緒不穩定。二是談漠狀態。與過分激動狀態恰恰相反,其表現為情緒低落,心理過程進行得非常緩慢,軟弱無力、萎靡不振,意志消沉、缺乏信心,心境不佳,知覺和注意過程強度減弱,不果斷。三是盲目自信狀態。表現為對考試的艱巨性和困難估計不足,過高地估計自己,盲目自信,處于種狀態的考生不準備動員自己的全部力量去克服困難。
前三種狀態都不利于考生考試的正常發揮,應注意避免。
四是最佳競技狀態。表現為考生對面臨的考試有清楚的認識和理解,對自己的能力水平有清楚的、實事求是的認識,對自己的能力有充分的信心,有全力以赴參加考試和爭取成功的愿望。處于這種狀態的考生,注意力集中在考試上,注意范圍增大,知覺的敏銳性提高,情緒飽滿,精力充沛,有利于考試時水平的正常發揮。
作為家長,如何正確地幫助考生做好心理準備,調整好應考的心理狀態呢?
一是要幫助考生正確認識考試的重要性和具體要求、正確估計考生的實力,制訂切合實際的目標,并幫助考生分析研究考試中的有利和不利因素,知己知彼,研究對策。
二是要幫幫助考生確定良好的應試動機,良好的動機對形成最佳應試狀態是青幫助的。
三是幫助考生隨時調節情緒,使考生形成考前的情緒振奮感,良好的情緒對考生會產生積極的影響。
四是培養考生的自信心和毅力。
五是培養考生的應試意志,培養在適度緊張狀態下,勇于克服困難的頑強意志。
(刊于《涼山廣播電視報》1999年6月30日)
臨考心理調適與應試策略技巧
四川省涼山州教育科學研究所諶業鋒
就要高考了,每一個考生都希望自己在考試前調整好自己的應試狀態,在考試中發揮出自己的最好水平,獲得考試的成功。
一、備考前的心理調適。
隨著考試時間的臨近,有不少考生因緊張而心神不定,而緊張又和信心不足有關,因此考生要以平和的心態對待考試。
考生給自己考試訂的目標要適當,不要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結果上,而要把精力集中在復習迎考上,平時多說些積極的、鼓舞士氣的話,對自己應有足夠的信心。要善于放松。家庭氣氛輕松一點、幽默一點,可以使考生消除緊張,復習之余,聽聽音樂、看看電視、散散步,對調節自己的心態是有好處的。
二、考前復習技巧。
考前幾天重點在于消化、掌握、準確和熟練。考生可把做過的卷子看一遍,進行回憶,目的在于總結考場經驗,吸取教訓。同時對照《考試說明》對各科基礎知識、基本概念再次進行復習,以保證考試中的答題速度。
1、考試是按總分錄取,薄弱的科不能放棄,在復習時更應多花些精力。
2、考生應有一個平和的情緒和心態。考生要理解命題者的意圖,每年要從300萬考生中選拔40%的優生,對題目的難度、題量是有一定要求的,因而考生策略上是先做會的,先抓容易題和中檔題。在高考題中容易題、中等題、難題的比例是2:6:2或2:5:3,中低檔題占70%—80%,抓牢中低檔題就抓住整個卷面的大頭。
3、考試中要掌握臨場發揮及技巧。命題者的意圖是一要干擾,二要干擾有效,三要干擾出學生學習的典型錯誤基礎知識差,一干擾就糊涂。因此考生要力求基礎知識扎實,掌握試題命題有開口大、出口小,多題把關的特點,會做的題要慢一些做,“慢做會,求全對”。遇到不會做的題先用1—2分鐘讀題,分析一下,若仍不得要領就暫時放棄,做后面的題。最后把能做的題都做了,剩下的難題仍然要做,不要輕易放棄,選擇題可猜,解答題可列出解題有關的知識,仍可得1—2分。
4、考生安注意分配時間,方法是先做會做的,容易的,由易到難,遇到不會的先放過去。一般分數少,花時就少,分高,花時就多,要避免“小題大做”,一道幾分的題,花時多,做對了也是“隱含失分”。
高考臨近,祝愿每一位考生取得好成績。
(刊于《涼山日報》1999年7月2日)
考前心理調適
四川省涼山州教育科學研究所諶業鋒
考場上的競爭,不僅僅是知識、技能的角逐,也是心理狀況的較量。每年高考中,總有很多“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取得輝煌成績,同樣,也總有一些“尖子”“失手落馬”,這主要是心理狀態好壞決定的。前者輕輕松松,沒有壓力,超水平發揮;后者驚慌、恐懼、神經衰弱等,水平沒有體現,這是很令人遺憾的。所以,擁有良好的心理狀態,是每個考生的愿望。
一.怎樣才能具備良好的考試心態
1.正確地進行自我評價和自我分析,準確了解自己,建立合理的奮斗目標。建立合理的奮斗目標是解除心理顧慮第一步。高考中,大部分人是定高了目標,這個目標很難實現,在心理上自然而然地產生恐懼感。另外一部分人雖然沒有明確地定下目標,但總幻想有奇跡的出現。幻想顯耀的名牌大學,這可以理解,但不必要,因為它增加了思想負擔。正確的目標確定,有賴于自我評價和自我分析的準確。應對自己的水平、在班級名次、各科的優劣作客觀的分析,根據這個分析,務實地定一個目標。目標是建立在能力基礎上的,就多了一份現實,少了一份幻想,考起試來踏實得多。
2.以心理狀態積極、健康的人為榜樣。“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這話有一定道理。榜樣往往就在你身邊,這些同學樂觀、信心十足、不怕失敗,你不妨在心中暗暗向他學習,把他變成激勵者、組織者,行為的評定者。也可以與他多多談話,體會那種良好的心理狀態。榜樣還有書本上的、影視中的優秀人物,遇險不驚、沉著機智是他們的優點,這正是在高考臨場中需立的典范。在心中樹立他們的形象。
3.有意克制不良心理活動,使之向良好心理活動轉化。有些同學的心理狀態是波浪式的,時好時壞,自己也深為苦惱。這是不良心理與良好心理進行沖突、進行斗爭的結果,有時良性的占據主導地位,有時反之。那么,考生可以做的是加速思想轉變,克服不良心理活動的出現,當心里一冒出恐懼、煩躁等不良行思時,便將之克制,或通過轉移注意力把它淡化。要形成一種習慣。因為這帶有強制性,開始幾天困難較大,然后才可漸入佳境。
4.增加愉快的情緒體驗,在學習生活中尋找樂趣。學習的某些失敗肯定存在的,失意也是正常的。高考復習,更是充滿酸甜苦辣。考生不要把心思全放在分數上,應盡量增加生活的情趣,讓自己有更多的愉快情緒體驗。只要你肯發現,即使在“沉悶”的課堂也有很多新鮮事,“枯燥”的復習也有許多樂趣。考得不好不高興,考得好就應笑一笑了!考得“砸”的卷子里頭,不也有解得很妙的題目嗎?適當的體育運動、文娛活動、課余活動中,笑聲真不少!所以說,考生要放松緊繃的神經,體驗到生活學習的精彩!
5.杜絕激動,付之幽默。考生的不良心理狀況,很多是由于平時做出的努力沒達到目的,“刺”入心中,轉而陷入激動狀態,久久不能平息。復習到高考,不合意的事情連綿不斷,就越易陷入激動,陷得越深,又越難平息,惡性循環下去會逐漸導致高考時的神經衰弱。因此,考生面對平時的失望現象時,一方面要能客觀分析面前的事實,同時又不讓自己陷入激動情緒,最好以幽默態度對付,一笑了之,這可以使本來緊張的情緒變得輕松。考生學會以微笑對付平時的小困難,才能以微笑對待高考大事。
6.給過去的失敗歸因。害怕擔心是不必要的,但怎樣消除擔心害怕呢?重要方法之一是對過去失敗正確歸因。它是怎樣引起的?知識不牢,反應不快、心里急躁、身體不適、外人干擾……考生對過去失敗正確歸因,能夠客觀、正確地認識過去的失怕,丟掉模糊不清的擔憂、擺脫失敗陰影,把考生的心理活動與客觀事聯系起來、總結經驗教訓,走向成功。
7.表現不良心理。復習考試的種種煩悶,苦惱、痛苦,考生還可以把它表現出來。第一,請老師、家長和朋友幫助。考生大可不必認為傾訴不良心理狀態不好意思。請他們幫助、疏導,大腦變得清醒,心靈也得到了慰藉;第二自我宣泄。放聲大哭、劇烈體育運動等,都已證明是調節不良心理的好辦法。
二.臨考心理調適
1.調控情緒
在人的心理世界中,情緒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它像是染色劑,使人的學習、生活染上各種各樣的色彩;它又似加速器,使人的學習活動加速或減速地進行。我們需要積極、快樂的情緒,它是獲得學習成功的動力。
(1)情感樂觀、思維活躍
有人說:情緒是思維的催化劑,思維能力可以通過情緒的調節而顯示出更高的效應,人也會因此顯得更聰明、更能干。積極的情緒可使人精神振奮、想象豐富、思維敏捷、富有信心。消極的情緒則使人感到學習枯燥無味、想象貧乏、思維遲鈍、心灰意懶。高高興興地學和愁眉苦臉地學,效果大不一樣。心情高興時,會增強學習的信心和興趣,產生學習新知識的強烈愿望,會感到大腦象海綿吸水一樣,比較容易把知識吸進去。而煩惱、焦慮、愁悶、恐懼時,會降低學習的愿望和興趣,抑制思維活動,從而影響智力發展。
(2)適度焦慮、激發動機
有些同學因前階段的成績不理想而擔憂,害怕看到家長失望的目光,眼看離高考越來越近,心里一點底兒也沒有,雖然天天挑燈夜戰到深夜,但效率不高,睡眠質量不高,常作惡夢,第二天頭腦昏沉沉的...。看來過重的學習負擔、心理壓力、家長和社會過高的期望已使這些同學的情緒處于過分焦慮狀態。
焦慮指對個人的自尊心構成威脅的情境產生的擔憂反應或反應傾向。其實學習需要一定程度的焦慮,心理學試驗表明:焦慮水平與學習成績呈倒U形關系。無焦慮或焦慮水平過低,學習無緊迫感,對什么都無所謂,肯定學不好;而焦慮水平過高,人的精神極度緊張,又會影響正常的思維;只有處于中等焦慮水平的同學激發內在的學習動機,變壓力為動力,學習效果最好。這就提醒我們要調控情緒,使之保持適度焦慮,客觀地認識自我,在學習中揚長糾短,講究學習方法,為實現理想的目標堅持不懈地奮進、拼博。
(3)積極暗示、挖掘潛能
消除過分焦慮可進行積極的心理暗示,大家都有這樣的體會,一個人總是沉浸在不愉快的回憶中或滿腦子都在想我怎么學不好、記不住時,情緒肯定低落、焦慮,且效率不高。因為這種心態不利于大腦正常發揮作用。同學們要學會自我調節,當你坐在書桌前開始學習時,腦海中先浮現出令你最自豪、最愉快的畫面一分鐘,并在心中默念三遍:考試前我一定能復習好、我絕對有能力學習好,然后充滿信心、精神振奮的投入學習,不妨試試,會有明顯的效果。因為在我們每位同學的體內都有一顆成功的種子,也許有的還在休眠,快些把它喚醒,它會把你帶到成功的高峰。積極的自我心理暗示有助于增強自信、排除焦慮,充分挖掘潛能,提高復習學習效率。
2.增強自信
據心理學家測試。75%的學生臨考前都有緊張、焦慮、恐慌情緒,面對決定人生前途的高考,學生的精神壓力、心理負擔很重,因此容易怯場。如:一進考場心跳加快,頭腦暈乎乎的,面對試卷,腦海中一片空白,一走出考場,又感到題題會解,但一切已追悔莫及。考試結果也說明,許多同學落榜,并不全是因為考題太難,而是因為思想過于緊張,從而導致記憶混亂、思維阻滯而發生失誤。可見考場不只是對考生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考驗,更是對考生有無良好心理素質的考驗。
三.防止考場怯場的心理調適
分析考試怯場的原因主要來自三方面:一是外界干擾:當人們進行思維活動時,突然遇到新異或強烈的刺激,會使原來的思維活動受到抑制。如考場的嚴肅氣氛、監考人員冷峻的表情或生硬的態度,父母的叮嚀:你進這所學校不容易,化了很大的代價,這可是人生的關鍵一博,事關你個人的前途...這些都會給考生帶來巨大的心理壓力,一旦遇到小小的麻煩,情緒越加緊張,促成怯場。二是缺乏自信:有些考生,尤其是性格較懦弱,多次受過挫折的考生,常常自我懷疑,即使有把握的問題,也顯得猶豫不決,不敢相信自已。如果見到陌生題或難題更是誠惶誠恐,亂了方寸。三是腦過度的興奮,大腦神經細胞的興奮性有一定的限度,為了防止大腦神經細胞過度受損,大腦會自動轉入抑制,阻止回憶活動。有些考生考前開夜車,用腦過度,睡眠不足,加上心理緊張,引起回憶反應暫時抑制,造成怯場。
防止考場怯場的策略:
1.考前兩天:增強自信、擇要復習。考前復習要有所側重,只要檢查一下重點內容是否基本弄清就可以了。所謂重點:一是老師明確指定和反復強調的重點內容;二是自己最薄弱的、經常出錯的地方。如確認這些方面已沒有問題,就可以安下心來,并反復暗示自己復習很充分,一定會考好的。
2.考試前夕:睡眠充足、情緒愉悅。在有了信心之后,考試前夕的休息十分重要,切莫在考試前夜以犧牲睡眠時間去復習,這是得不償失的。因此臨考前夕,要盡情放松,看看花草散散步,減輕心理緊張度,聽聽音樂愉悅心情,打打球調劑大腦,早些休息...一定要避免思考過多,精疲力竭。同時家長要盡量為孩子創造一種和諧、輕松、愉悅、安靜的家庭氛圍,不要用言語刺激孩子,給予積極暗示:你行,一定行!讓孩子充滿自信地步入考場,因為自信是成功的第一要素。
3.考試當天:從容安排、沉著鎮靜。吃早吃好、欣賞音樂、檢查準考證、文具用品等是否帶全、適時到校、緩行忌談。
與考生談高考的心理準備
四川省涼山州教育科學研究所諶業鋒
一.考試的心理障礙分析
考試焦慮是一種情緒反應,是一種心理狀態。這種心理狀態不僅影響著應試前的學習、復習和備考,而且過分焦慮會在應試中難以消除所帶來的緊張、焦急、恐懼等;持久的焦慮又會損害應試者的正常心理活動,甚至導致心理疾病(如焦慮癥),常表現為心煩意亂,注意力不能集中,這對應試效果會產生直接影響,嚴重者還將影響正常的學習和生活。
1.心理過分緊張--怯場。所謂怯場,是指應試者由于心理過度緊張,情緒不安,大腦處于興奮狀態,難以控制自已,無法集中注意力,以致于有的表現出頭暈,活動失常,無法進行考試。這一現象發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據心理學家研究,主要是應試者有著強烈的動機,但由于準備不足也包括心理準備不足造成的。有些研究表明,動機過強會使反應效果變壞。
2.情緒低落--喪失信心。在應試中由于應試者出于被迫參加,或是認為目的達不到,或是在應試過程中預感成績不好,都會表現出情緒低落,動機缺乏強度、缺乏韌性,現樣表現為無法集中注意力,以致棄考。這里由于動機過弱和注意力分散所致。在高校招生考試中,如第一節課考試試題難度較大,會對第二節考試中應試者心理帶來干擾,表現為消極,沒有信心,直至不能堅持下去。
3.外來“刺激”對心理帶來的干擾。在解答試題過程中,應試者要對所學知識經過回憶,聯想、知識重現等一系列心理活動。回憶是人腦的一種機能,它是以記憶為基礎的,是在試題詞語的作用下,暫時神經聯系又恢復的過程。突然外來“刺激”往往容易使“神經聯系”中斷,強“刺激”還能使原來已知“信息”難于“提取”,其結果影響測驗進行。在考試中如有人突然大聲喧嘩,考試秩序混亂,附近傳來噪聲等,都是“刺激”的因素。
4.偶發事項對心理帶來的驚慌。在應試者缺乏思維準備的情況下發生的一些事項、事件,會使應試者驚慌失措,心理緊張,影響正常思維,造成考試成績下降。
二.高考前的心理準備
1.學會傾訴。當你為考試而坐臥不安,擔心焦慮時,不妨將你的感受說出來,讓他人與你共同分擔,一個忠實的聽眾能幫助你減輕因緊張帶來的壓抑感。此外,你還可以把你的感受寫成信,然后扔到一邊,給自己留出一定的“憂慮”時間,隨后再去解決。千萬不可郁積在心,使壓抑情緒潛滋暗長,最終憂慮成疾。
2.調整認識。要調整對考試的不正確認識,消除思想顧慮,增強自信。高考與以往大大小小的考試并沒什么兩樣,反倒較為科學、客觀和公正。一般來說,只要準備充分,考出好成績是沒有問題的,完全沒有必要將其神圣化而為此擔心憂慮,整日憂心忡忡。
3.保持適當的動機。一般人也許認為,學習動機愈強烈,學習的積極性愈高,學習的效率也愈佳。但事實并非如此。有時學習動機過于強烈,學習效率反而會有所下降。這與人的情緒緊張、焦慮有關。學習活動中低限度的焦慮是必要的,但過度緊張,往往發揮不出正常水平,得不到預期的效果。如果上大學的動機過于強烈,那么進入考場,便會因情緒緊張而產生“怯場”現象,降低了記憶和思維效率,以致連平時較為熟悉的題目都回答不出來。當然,如果對考試抱無所謂的態度,缺乏獲勝的動機,也是考不好的。正確的作法是,保持適當的學習和考試動機。只有當學習動機的強度處于最佳水平時,才會使學習活動產生最佳效果。
4.努力學習之余,學會休閑。緊張、繁重的復習難免有時會使人神經緊張、精神壓抑,此時,最好能暫時丟下書本漫步于戶外,看春華秋實,聽蟬鳴鳥啼,置身于大自然的懷抱,從而達到調適緊張心態的目的。
5.加強體育鍛煉,保持樂觀心境。英國教育家斯賓認為“健康的人格寓于健康的身體”,只有保持身體健康才會保證心理健康。有許多精神緊張、壓抑者通過體育鍛煉,出一身汗,精神就輕松多了。科學研究證明,一些呼吸性的鍛煉,例如散步、慢跑、游泳等,可使人信心倍增,精力充沛。因為這些活動讓人肌體徹底放松,從而消除緊張和焦慮的情緒。
6.學會自我調適心理。考前應做到心態平和。一是學會自我深度松弛。如經常在考前進行這樣的練習:在全身深度放松的情況下,想象考場的緊張情境。首先出現最弱的情境,重復進行,慢慢便會在想象出的任何緊張情境或整個考試過程中都不再體驗到緊張焦慮。二是學會積極的自我暗示。自我暗示是指自己將某種觀念暗示給自己。暗示一種強烈的心理定勢,并引導潛在動機產生行為。通過自我暗示,可以調理自己的心境、情緒、感情、愛好、意志乃至能力,起到非常積極的作用。考前面臨緊張的考場,可反復在心里告誡自己“沉著、沉著”,在這種自我暗示的作用下心中的雜念自會消除,從而消除焦慮,放松身心。
7.不斷進行自我激勵。激勵即激發、鼓勵,使人產生一種內在的動力,朝向所期望目標前進。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家威廉·詹姆士研究發現,一個沒有受到激勵的人,僅能發揮其能力的20%~30%,而當他受到激勵時,其能力可以發揮至80%~90%。這就是說,同樣一個人,在通過充分激勵后,所發揮的作用相當于激勵前的3至4倍。
8.確立成功的自我意象。心理學家證明:讓一個人每天坐在靶子前面想象著他對靶子投鏢,經過一段時間后,這種心理練習幾乎和實際投鏢練習一樣能提高準確性。其實,自古以來的許多成功者都曾自覺或不自覺地運用此法來完善自我,獲得成功。因此,要想取得考試的成功,就必須在內心確立成功的自我意象。美國的著名心理學家愛默生認為:“生動地把自己想象成失敗者,這就使你不能取勝;生動地把自己想象成勝利者,將帶來無法估量的成功。”考試之前,你盡可放松神經,在心里想著你真正要達到的目標,然后讓你的創造性成功機制來承擔任務而不必過分地用有意識的努力或鋼鐵般的意志力去施加影響或過分擔心,總是疑心自己所作的一切的正確性。
9.科學作息。古人云:“人之心不可一日不用,尤不可一日不養”,因為心“不用則滯”而“不養則瘦”。所以日常復習中一定要注意科學作息,勞逸結合,不可暴學暴嬉。最好是制訂一份科學的作息制度,努力做到早睡早起,不開夜車,不打疲勞戰。這樣才能保證考試時具有充沛的精力,清醒的頭腦。
10.考前不妨開懷一笑。據科學研究,當人大笑的時候,心肺、脊背和身軀都得到了快速鍛煉,胳膊和腿部肌肉都受到了刺激。大笑之后,血壓、心率和肌肉張力都會降低,從而使人放松。笑的過程還能使大腦皮層形成一個特殊的興奮灶,使其他區域被抑制,從而使大腦得到休息。笑可以消除人的戒心,在關鍵時刻穩定情緒、消除恐懼感,使心情平靜下來,思考對策,爭取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