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中的放棄主義
分類: 學習問題
心理詞典
編輯 : 心理知識
發布 : 09-27
閱讀 :356
中學生存在這樣兩種情況:一是輕言放棄,不加分析;二是一味蠻干,直至得出結果。這兩種做法都是不可取的,我們應該在堅持的同時學會放棄。
處于青春期的中學生常會陷入感情的漩渦,不能自拔,導致學習成績直線下跌,但他們卻不懂得放棄。有時候也會為了一到數學題工作至深夜,再困再累也無所畏。有時候也會拿起語文書看了不到一句就放棄,用“反正也不考”來自我安慰。這些單憑主觀意識的做法是不可取的。我們應該動動大腦,分析分析,理智地在堅持與放棄之間做出選擇。
我們設定一個情景:在硝煙彌漫的戰場上,三名軍官帶領士兵分三路進攻敵人。第一路在軍官的帶領下揮著大刀,直沖向敵人,閉著眼睛一味殺敵,目的就是拼個你死我活;第二路發起進攻后,軍官剛剛發現自己的戰士犧牲了,便馬上下令收兵,等待另外兩路的支援;第三路在一個智勇雙全的軍官的帶領下發動進攻,他們沒有一味進攻,也沒有輕言放棄,而是視機而動,當進則進,當退則退。
我們很容易得出結論,第一路一定會損兵折將,最后戰敗而歸;第二路不能說有多大損失,也不能說是勝利還是失敗,但也是不可取的;可卻應該是第三路,他們在能夠承受的損失下還會取得勝利。所以,我們稱第一路的做法是魯莽,第二路的做法是膽小,第三路的做法才能算理智。
我們應該理智地選擇堅持和放棄,這樣才能取得勝利,否則只會失敗。歷史上也不乏這樣的例子。
假使韓、魏、楚三國各自珍惜自己的土地,齊國不依附秦國,燕、趙兩國不因讒言殺死良將,那末秦國統一天下的欲望也就沒那麼容易實現了。如果秦國能夠施行仁義,也就不會身死人手了。主要原因就是他們沒有理智分析該堅持什麼,該放棄什麼。應該堅持的是合力抗秦,施行仁政;應該放棄的是賂秦附秦聽信讒言。
總之,該堅持的還要堅持,該放棄的也要放棄。動動腦子,分析一下,那末就可以避免一味堅持,也不會有輕言放棄。畢竟能夠統觀全局,理智分析的人才能做軍事家。(候鳥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