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心理詞典網 , 一個優秀的心理知識學習網站!
每一名即將步入大學校園的學生,都曾有過一系列關于大學生活美妙的聯想:幽靜的林蔭道,一眼望不到盡頭的階梯教室,笑聲瑯瑯的宿舍樓,還有“睡在我上鋪的兄弟”……然而,對于涉世未深的青年學生來說,要在最短的時間里適應既新鮮又陌生的大學生活,無疑是對自己素質和能力的考驗。在這一時期,很多大學新生感到迷茫、困惑。學生們的這種心態常常被人們稱之為“大一現象”或“大一的迷茫”。
為了能讓大學新生更加從容地面對“大一現象”,盡快適應大學生活,日前,記者采訪了部分在校大學生,也請教了心理學專家和教育界人士。
在校學生:回首大一,千般滋味在心頭6月26日,記者來到8所高校的大學生共同生活的北京大運村采訪。談起初到大學時的感受,同學們感慨萬千:
北京科技大學研究生一年級的劉同學告訴記者:剛上大一的時候,我常常有一種莫名的憂傷,是因為想家,還是因為環境的陌生,自己也說不清楚。上課時,我常常不知道該聽些什么,下課后也不知道該復習什么,更想象不出考試時會出什么類型的考題。從前,以為上大學后會感到一種如釋重負般的輕松,而事實上同學們每天都奔走于教室、圖書館、夜讀樓之間。直到大二,我才真正習慣并適應這種與高中截然不同的學習生活。
在中國人民大學讀大四的陳同學這樣回憶她的大一生活:那時每天除了忙碌之外,處理好和宿舍伙伴的關系是最令她心力交瘁的事情。她說:“和我同住一間宿舍的另外7名同學,來自天南海北,每個人的格、生活方式都截然不同,從未體驗過集體生活的我處處都十分小心謹慎,幾乎時刻都要考慮別人的感受。轉眼四年過去了,我反而懷念起了那種既新鮮又陌生的滋味,因為正是在那個時候,我學會了包容別人,也學會了照顧自己。”
北京理工大學四年級的趙同學說:“大一時最頭疼的不是學習也不是和同學的關系,而是不知如何管好自己的財政。”到大學報到時,父母把她從遼寧送到北京,臨走時給她在銀行辦了一個4000元的活期存折作為一個學期生活費,還給她留下1000元現金當作零花錢,可才過四個月,這5000元錢便花得分文不剩,只得打電話向家中求援。她說,當時主要的花銷并不是吃飯、穿衣,而是那些“奢侈的消費”,例如,購買進口品牌化妝品、高檔雜志,和同學到校外請客吃飯等等。隨著對大學生活的適應才漸漸學會控制“財政支出”,認清哪些錢該花哪些錢不該花。后來,同宿舍的好友開始實行“資源共享”,大家共同出錢買“公用”,“公用錄音機”,以及各種學習資料。
北京科技大學研究生胡同學告訴記者,沒上大學時他總聽說很多大學生到校外勤工儉學,于是他剛上大一,就四處兼職,家教做過,推銷也做過,結果錢沒掙到多少,學習成績明顯下降,還弄得又忙又累……心理學專家:在“大一現象”的背后當日,記者就大學新生中普遍存在的“大一現象”請教了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的王興華教授。據王教授介紹,剛剛步入大學的新同學普遍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心理壓力。這種壓力主要是由外界環境的突然改變引起的,一些學生受傳統教育觀念的影響,認為升入大學便“萬事大吉”、“一步登天”,于是產生了“及格萬歲”、“終于努力到頭了”的不心態。而另一部分學生由于高中時期被老師、學校視作學生“精英”,存在很強烈的優越感,進入大學后卻發現同學之間的學習成績差距較小,有些同學能將其作為一種動力,有的同學則開始產生失落感。
下一篇:·大學里須學會三種本事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大學新生的心理沖突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