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心理詞典網 , 一個優秀的心理知識學習網站!
孩子轉學的原因,莫過于換了生活的城市,或是家長認為某個學校更好,所以強迫孩子轉學。但是,細心的家長也會發現,孩子轉學后的心理狀態很不好,對于新學校無法適應。那么,孩子轉學不適應怎么辦呢?
"進校學習的第一天,英語課上,老師讓同學們大聲朗讀課文,我因為當時沒讀受到老師的批評,從那以后,我看到英語老師總會害怕,總擔心老師會批評他;我感到過去學校的老師很好,現在學校的老師都很兇;我害怕所有老師,感到最害怕的是老師當著同學的面批評他;并且我覺得現在學校的學生都很優秀,而自己比不過他們;一個學期中,我只知道兩個新同學的名字,我老感覺胸悶、憋得慌,我想回原來學校讀書……"
這是八年級同學方林的自述,據班主任反映:方林八年級時從農村初中學校轉到我校后,第一學期常請病假,斷斷續續來校上學時間不滿50天,每周一不是遲到就是不上學。第二學期開學第一天一切正常,但第二天早上,犟在校門口不肯進去,勉強"請"進教室后哭了一天,中飯吃不下,手冰涼。第三天依然如故……
據了解,方林是家中獨子,父親是駕駛員,母親是農民。方林從小由祖輩帶大,祖父母在農村務農。祖輩及母親的教養方式為溺愛型,只要孩子有一點不舒服,其母親也要陪孩子在家,并滿足他各種要求。體弱多病,未上過托兒所,經??摁[著不愿離開家長,因此常常在家。進入初中后一切正常,但平時不太說話,與同學交往正常,比較文靜,學業在班級中為前十名,曾擔任過小隊長。
方林初次走進心理輔導室時,手冰涼,臉蒼白,淚未干,緊閉著口,愁眉苦臉,不敢正視任何老師,一談到我校教師既感到緊張,眼淚會滾出來,身體發抖?;卮鹄蠋熖釂枙r不愿開口,即使偶爾說話聲音也很輕。方爸爸說:第一學期,早晨上學前,孩子常說胃痛,到處就醫,均無效,經醫院證實無器質性問題,屬心理問題,于是在期末時,曾到區咨詢中心咨詢過。有時候,上學路上還很好,但一到校門口就纏著媽媽不愿進去,孩子想回原來學校讀書。家長考慮:若把孩子調回原校,估計孩子會一切正常,但由于各方面因素,還是希望孩子能正常上學。
初步分析,造成方林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1、誘發事件:遷居、轉學、遭老師批評。
2、自身因素:性格上有遺傳及環境所致的缺陷,內向、退縮、敏感、脆弱、自卑,交往能力不強,環境適應性差,對長輩特別是母親的依賴性太強。
3、學校因素:教師對插班生的心理狀況了解不夠,一開始未予以足夠的關心,卻給予了嚴厲的批評。
4、家庭因素:家庭教養方式存在問題,母親及祖輩對孩子過于溺愛;母親的性格比較柔弱與敏感,因此,孩子的問題與母親的易感素質也有關。
于是,針對這些原因,我首先與班主任探討問題產生的原因及解決辦法。通過談話,班主任終于了解到孩子產生的問題與自己的疏忽有一定的關系。因此,她表示將主動與孩子接近,經常到孩子家家訪,給與他更多的關愛,以建立良好師生關系。同時,她將發揮學生集體的作用來消除當事人的不良情緒。
緊接著,召開任課教師會議,并達成共識:全體教師應多關心他,盡可能不批評他,要努力改變教育教學方法,為全體學生營造寬松和諧的學習環境。
同時,引導同學們主動在課間找他玩,與其交流談話,多發現他的優點并鼓勵他,從而使其樹立信心,消除自卑與不安全感,并與新同學建立友情;鼓勵他穿上小交警服,參加中隊的安全小衛士輪流值日活動,并有意安排在每周一;鼓勵他參加假日小隊活動……
另外,引導家長改變教子觀念,聯手進行教育與訓練。
首先,在交流中尋找家庭教育中的問題。在與當事人父母的談話中,輔導員又一次深切地體會到,孩子的問題與父母本身的問題及其教養方式有著密切的關系,為此,輔導員把事先復印好的一些有關學校恐怖癥的研究資料給家長看,并且在談話中盡可能引導他們自己說出自己在教子方面的問題。
其次,明確學校做法,探討矯治方法,爭取家長和當事人的配合。經討論,家長認識到了家庭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并表示愿意做到:A、堅持把孩子送到學校,除非孩子住院;B、接送人由母親改為父親;C、在一段時間內避免與原學校同學接觸,以免觸景生情;D、雙休日多帶孩子到我校的兒童樂園玩,孩子喜歡放風箏,可帶他到學校的大操場上放,屆時還可以約他的同學一起來玩。
漸漸地,方林有了這樣的感覺: "我心情好多了,覺得其實事情已經過去了好久,不必整日為此難過";"我漸漸地覺得我校也蠻好。好玩的活動還挺多的,我開始有點喜歡這個學校了。""盡管有時候還是會一個人感到很難過,但自己意識到后就學著控制這種情緒,不讓它泛濫。"在輔導開始的幾周里,他有意回避教師的目光,言行舉止依然有些緊張,五周過去后,他已經能面帶笑容地正視每一位教師,并輕松地與老師交談,一切恢復了正常。當教師嘗試著就他所犯的一個錯誤批評他時,他已能夠正確地對待了。后來,他與老師成了朋友。他比以前開朗多了,經常在班級里能聽到他的笑聲,原來他還挺活潑、聰明的。
該個案的輔導過程基本完整,輔導方法比較準確。不足的是,在使用支持性心理干預進行幫助的過程中,對關系的調動方面運用不夠自然,使求助者一度處于被動接受的位置,對輔導效果有一定的影響。
孩子原本在一個熟悉的學習環境中,突然轉學到一個陌生的環境,是需要一個慢慢接受的心理過程。此時,家長和教師一定要多關注轉學孩子的心理健康,幫助他們適應新的學習環境,融入課堂中去。
推薦閱讀:家長陪讀易致孩子心理問題
下一篇:大一新生如何做好心理調節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16字訣加高考前3部曲助你穩定發揮(1)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