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不是軟弱患者不要諱疾忌醫
分類: 抑郁癥
心理詞典
編輯 : 心理知識
發布 : 10-06
閱讀 :314
情緒低落是生活中經常會出現的事情,為了某次不愉快的經歷或失敗而不開心也是很正常的事兒。然而,如果沮喪的情緒一直不能恢復,就可能是抑郁的一種表現了,它意味著你腦中的某些化學成分起了變化。抑郁癥會影響你的感覺、思維,甚至你的行為。它會讓你對生活失去興趣,讓你感覺無助、無用,而且不知如何應對。
上海精神衛生中心主任醫師、上海第二醫科大學精神病學教授、上海精神衛生辦公室副主任張明圓指出,近年來,精神疾病的問題日趨引起人們的關注。據世界衛生組織報告,每10人當中就有1人經歷過精神或行為障礙,這意味著全世界大約有4.5億人曾被這一疾病困擾過;每4個家庭中就有1個成員出現過這樣或那樣的精神障礙問題。到2020年,抑郁癥將是全世界除心臟病之外第二位導致殘疾和死亡的疾病,因為,抑郁是導致自殺死亡的最主要原因。
盡管抑郁癥有很高的發病率和嚴重的危害,但治療率卻很低。由WHO牽頭的一項全球精神衛生調查顯示,即使在發達國家,嚴重的抑郁癥患者接受治療的也只有60%,在發展中國家接受治療的患者僅有15%。這是因為,目前仍有很多人對抑郁癥認識不足,認為抑郁情緒是軟弱的表現,不需要進行藥物治療。其實不然,抑郁癥就像糖尿病、高血壓一樣,是一種需要治療,而且是可以用藥物治療的疾病。
張明圓教授告訴我們,精神障礙主要包括以抑郁為主的心境障礙、焦慮障礙、沖動控制障礙等。以中青年人發病較多,一些老年病,如帕金森病、老年癡呆癥也常伴發抑郁癥狀。一般輕度抑郁的患者,可通過心理醫生的疏導使癥狀得到改善。如果經心理疏導仍不能改善抑郁狀態,就應及時到醫院使用抗抑郁的藥物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