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心理詞典網 , 一個優秀的心理知識學習網站!
老人不與社會脫節就不會感到孤獨,就像趙本山的小品《鐘點工》里的經典臺詞“屋里憋屈型”一樣,“空巢老人”是當代社會經濟快速發展的背景下產生的新名詞。空巢原本指小鳥離巢,如今卻形象地用來描繪那些子女不在身邊、空虛寂寞的老人們。
調查顯示,老人不與社會脫節就不會感到孤獨。自2001年起,我國正式進入快速老齡化階段。預計到2050年,中國的老齡人口總量將超過4億人,老齡化水平將超過30%以上。而現在,全國1.67億60歲以上老人中,已有一半過著“空巢”生活。
對于更多的老人來說,物質養老不再成為問題,精神上的依托、心理上的慰藉才是迫在眉睫的需要。再優越充足的物質生活都無法掩飾老人內心對空虛和孤獨的極度恐懼,以及對尊重和關愛的迫切渴望,老人不與社會脫節就不會感到孤獨。“有人花錢找樂,有人花錢吃喝,還有人花錢找人嘮嗑”。前一陣子,就有一位寂寞的老人在商場里,專門找人陪他聊天,老人不與社會脫節就不會感到孤獨。
衰老的來臨會挫傷老人的自信心,減少他們的生活積極性,老人不與社會脫節就不會感到孤獨。其次,生活方式和社會角色的轉變會帶來失落和孤獨感。若沒有新的內容填補,很可能影響健康。此外,有些老人不能適應新角色,或者擔心退休后經濟窘迫,產生焦慮、抑郁情緒,變得自卑多疑、挑剔苛責,甚至悲觀厭世,患上“ 老年性抑郁”、“空巢綜合征”,老人不與社會脫節就不會感到孤獨。
在大家為“如何安度晚年生活”出謀獻策的同時,老人不與社會脫節就不會感到孤獨,作為“空巢”的主體,老人們更應該主動出擊,改變養老觀念,積極發現并尋找老年生活的快樂。在主動搞好人際關系,健康條件允許下,做一些真正感興趣的活動,從中得到樂趣和自我滿足。有了這些法寶,相信每一個老人都能達到“樂天安命,怡然自得”,“空巢”不“空心”,老人不與社會脫節就不會感到孤獨。
下一篇:老人退休前后應注重心理調適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應該怎么安慰傷心的老人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