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4%的老人感覺比較幸福
幸福是人們對生活滿意程度的一種主觀感受。人的幸福感是隨著年齡的增長而不斷變化的。那么幸福到底離中國老人有多遠呢?對此零點調查和中脈科技集團聯合對北京、上海、廣州、武漢、成都、沈陽和西安七個城市的2225名60歲以上常住居民進行了入戶訪問,此次調查使用多階段隨機抽樣方式。調查結果顯示,78.4%的老年人感覺比較幸福,但是老年人的幸福生活并不輕松,還有很多因素對老年人的幸福生活產生負面影響。在這次調查中38.7%的老人將身體健康作為生活幸福的首要標準。
身體健康、家庭和睦、經濟富足是生活幸福的三大支柱
在老人看來,健康的身體、和睦的家庭、富足的經濟狀況是幸福的三大支柱。隨著年齡的增長,多數老年人的身體素質每況愈下,難免會受到疾病的困擾。對于老年人來說,擁有健康的身體無論是對自己還是對家庭對子女來說都是最大的幫助。因此,38.7%的老人將身體健康作為生活幸福的首要標準。家庭和睦也為19.7%的老人視作幸福的標準,16.6%的老人認為“有錢”是幸福的必備條件之一。多數老人退休之后,經濟條件與在職時相比有很大差距,而且老年人隨時面對疾病的威脅和生理變化所導致的生活能力下降,經濟寬裕有助于他們應付諸多困難。本次調查就發現,有近3成的老年人擔心未來有重大疾病的可能,并且分別有18%的老年人擔心疾病引起的經濟困難和醫療費用的支付問題。因此對于大多數老人來說,經濟狀況對他們的幸福感有很大的影響。
阻礙老人幸福的原因
幸福本身是一種內心的感覺,它與個人的生理和心理狀態直接相關。首先,健康狀況不容樂觀。從“健全和健康的身體”因素講,大多數老人都或多或少受到某些老年性疾病的困擾,本次調查發現,30.2%的老人幾乎半年就會去一次醫院,14.2%的老人一個季度會去一至兩次,12.6%的老人幾乎每個月都要去一次醫院。
其次,社會交往能力差。比起青年人對人生“目標”的追求和對美好未來的“期望”,老年人似乎已經不會有太多的“夢”。“益友”、“合群”和“集體意識”這三個因素與老年人的社會交往能力相關,就多數老人的現狀來看,退休意味著從以往最依賴的集體中脫離出來,許多人沒能再找到能接納自己的集體。本次調查中,43.9%的老人表示自己的朋友不是很多,50.9%的老人感覺自己沒什么知心的朋友。
最后,消極情緒揮之不去,特別是高齡老人。在本次調查中,有高達16.7%的老人被“平淡冷漠、無聊發愁、孤獨寂寞”等消極情緒所影響,80歲以上的高齡老人消極心態更多一些,占到23.56%。
真正的幸福離老人并不遙遠
這些阻礙幸福的因素也并非不可調整和改變。因為通過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影響老年人幸福感的因素多與生理變化密切聯系的。老齡化雖然帶來了種種困惑與問題,但多數情況下只是生理變化造成了期望和需求在內容上的新變化。幸福畢竟在本質上表現為期望和需求的不斷滿足過程,因此幫助老人拋開生理變化的影響,不斷調整自己的期望,不斷滿足老年人的需求,那么幸福會離老年人越來越近。
首先,老年人應樹立“積極老齡化”的意識,打破把自己視為無能、是社會負擔和無社會貢獻的群體的舊觀念。老年人應該通過積極參與各種經濟、社會活動,提高自信和自尊,在活得瀟灑的同時也可增加經濟收入,提高自我保障的能力。
其次,老年人應樹立積極的交友意識。雖然和諧美滿的家庭生活在老年幸福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但是在讓老人對自己的生活保持樂觀態度方面,更為廣泛的友情卻舉足輕重。本次調查發現,現在仍在工作的老年人在人際關系滿意度的各維度上都高于不工作的老年人,特別是在“能經常交到新朋友”的維度上遠高于現在不工作的老人。總之,擁有更多的朋友、更好的人際關系可使老年人獲得生活的滿足感,感受生命的意義,從而遠離消沉和孤獨的心境。
再次,老年人需要樹立積極的健康意識。調查顯示,受訪老人中63.6%堅持每天鍛煉,但也有10.1%的老人表示從來不鍛煉。老年人應在未老之前就為自己積蓄健康和精力,把鍛煉身體當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這不僅有利于強健體魄,更是一種積極的生活態度;另一方面,調查中32.6%的老人對目前健康方面最擔心的是“未來有重大疾病的可能”,這種擔心對老年人的幸福感是巨大的威脅。
老年人應樹立“疾病并不是無法戰勝的”這種樂觀主義精神,這是保持精神生活愉快的重要心理條件。
幸福表現為期望和需求在不斷滿足過程中的一種感覺,以上三種意識的確立,能夠成為克服老齡化社會種種困惑的精神武器,是一種進步的價值觀,也是老人體驗和享受晚年幸福所需要具備的必要條件。革新觀念,真正的幸福離老人其實并不遙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