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本無“坎”老人莫自擾
“七十三、八十四,閻王不叫自己去”。這民諺常讓一些臨“坎兒”的老人惶惶不可終日。
視“七十三、八十四”為壽命的“坎兒”也是事出有因:“圣人”孔丘七十三命赴黃泉,孟軻八十四撒手歸天。有些老人認為,圣人尚無力過“坎兒”,何況吾等凡夫俗子!由于這種傳說,使年近七十三或八十四歲的老人們無形中產生了一種恐懼憂思情緒,這種惡性刺激使人恐而不寧,憂而不安,思而不寐;導致老人神經、內分泌以及免疫等系統功能紊亂,出現頭暈乏力、焦慮不安、食之乏味、厭食納差等一系列癥狀,久而久之,必禍及生命,又好像照應了“七十三、八十四”的傳說。
健康老人做到以下“四要”,活百歲以上并非“天方夜譚”。
一要心境寬:
老年人要保持心理健康,精神愉快,很重要的一條是要心胸寬廣,遇事“拿得起放得下”,就能驅散憂郁、恐懼、煩惱、苦悶等縈繞心頭的烏云,精神自然會輕松而愉快。心境寬廣,就能大度處世,容納不同意見,有助于營造融洽和諧的人際關系,進而保持良好的心態,并起到調節臟腑機能的作用。
二要體內和:
要保持體內和,就必須飲食有節,起居有常,勞逸有度。過與不及皆會失和,如暴飲暴食破壞和,當食不食也破壞和;狂飲達旦破壞和,偷懶貪睡也破壞和;超負荷勞動破壞和,好逸惡勞也破壞和。此外,“喜、怒、憂、思、悲、恐、驚”,這七情過度也使體內陰陽失調,氣血不和,經絡阻塞,而發生疾病。要養成處事不急不躁,遇事不大喜大悲,聞變不憂思重重的心理承受、應變和控制的能力。
三要尋寄托:
《壽親養老新書》說:“凡人平生為性,各有所嗜之事,見即喜之”。龔廷賢《壽世保元》中亦說:“詩書悅心,山林逸興,可以延年”。興趣愛好是消除孤僻郁悶、充實業余生活的好辦法。精神有了寄托,就能“樂以忘憂”,有益于提高生活質量,增強生命活力。
四要不服老:
有些人一上年紀,就如同天之黃昏,秋之楓葉,離天遠,離地近了,自覺或不自覺地陷入年齡誤區不能自拔,因而產生焦慮情緒,多愁善感,失落悲觀,甚至輕視生存價值。這種怕老、畏老心理,必將對生理功能產生不良影響,導致身心受損,加速衰老進程。古代養生家強調“我命在我不在天”。老年人應在心理上忘卻歲月,憑借自己豐富的人生閱歷,豐富的經驗知識,繼續發揮“余熱”,就會活得輕松,活得自在,活得充實,活得灑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