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議:常讓父母回家樂樂
調查顯示:養老院里七成老人感覺“寂寞”任悅
新報訊【記者任悅】近日,本市青年志者心理服務團隊的多名心理專家走進了津10余家大型養老院,對這里的老人們行了心理調查和咨詢服務。專家們發現,雖養老院的硬件設施良好,服務周到,給老人提供了比較好的生活環境,但很多老人因長期不能和子女們進行溝通,還是會感到獨、甚至有受氣、被冷落的感覺。專家們提這些老人的子女們不要把住在養老院的老遺忘了。
在這次調查中,80%以上的老人是自己主向兒女提出住到養老院的。但是,只有40%右的子女能每周都來看望在養老院的老人。多數子女是逢年過節或是老人生日時才會,也有極少數子女一年也不一定來上一次。養老院的工作人員講,老人們在剛入院時,女們來得多一些,時間一長,就認為老人已習慣了,就不來了。由于住不慣外邊,一些老經常出現失眠或睡眠不足的情況。但是,很老人怕孩子們擔心,都不愿意說出這些感。時間長了,這種生理上的不適應有些好轉,但是,心理上的問題卻會出現,老人們迫切希望和子女多溝通,而就在這個時候子女們來的頻率卻少了,老人們開始有了被家人拋棄的感覺,有的人還會患上抑郁癥。
老人感受:工作人員不能代替子女
在與心理專家的交流中,70%以上的老人反映,雖然服務人員很周到也很熱心但總感覺自己生活在集體宿舍,老人們還是非常想和孩子們在一起。可是,孩子們來養老院看望,不僅時間短,而且“交心”的話少了,也顯得生分了,這讓老人心理的壓力更大,覺得自己和家里人越離越遠了。
經驗借鑒:“探親制”讓老人羨慕
養老院的工作人員說,有一些老人的子女做得非常好,不僅自己總過來探望,還定期把老人接回家住幾天,這樣讓老人總能有家庭的感覺和幸福感。心理專家說:半數以上住在養老院的老人由于長期缺乏與子女溝通,產生了心理問題,主要表現在有孤獨感、自卑感,嚴重的還有憂郁癥、焦慮癥、強迫癥等癥狀,而有心理問題的老人大多又不懂得如何調整和疏導。老人們雖然不反對住在養老院,但更希望自己能“常回家看看。”
專家建議:親情是不能代替的
高級心理保健師董浩認為:孩子們要把老人記在心里,養老院的服務終究是代替不了兒女的親情。老人需要多層次的心理滿足,但通常是以家庭為核心,以社會為補充,老人“天倫之樂”的情感需求還是要從家庭中獲取。養老機構應當增加心理扶植體系,幫助老年人做好自我心理調整的方法,提高自身心理適應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