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黃昏戀更多理解和支持
10月1日“國際老年人日”前夕,上海首條中老年關愛熱線發布了一項對上海單身老年人再婚情況的調查。調查結果顯示,82.9%的單身老人認為再婚的主要障礙是子女反對。(2006年10月1日新華網)
聯合國規定,一個國家65歲以上的老年人在總人口中所占比例超過7%,或60歲以上的人口超過10%,
便被稱為“老年型”國家。除少數非洲國家外,現在幾乎所有國家的人口結構都在趨于老化,這是因為人口出生率逐年下降而平均壽命不斷增加造成的。目前我國老年人口達到1.44億人,占總人口比例的11%,目前還在以每年200萬人的速度增長。老年人口人口老齡化已成為當今世界的一個突出的社會問題。基于此,1990年第45屆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從1991年開始,每年10月1日為“國際老年人日”(InternationalDayofOlderPersons),旨在建立不同年齡人人共享的社會。
眾所周知,老年時期尤如人的童年、青年和中年一樣,是人生的必經階段,其區別在于人的童年、青年和中年時期體力充滿活力、奮發圖強,而老年階段則是體力步入衰退的時期,所謂“夕陽無限好,只是盡黃昏。”老年人失去了充沛的精力,告別了心愛的事業,往往,還會失去相濡以沫的伴侶。此時,如果有一段浪漫的“黃昏戀”,再組織起一個美滿的新家庭,對孤寂的單身老人來說,無異于枯木逢春,老來再婚,是孤獨老人重新走向生活,爭取幸福的一種心愿和期望。然而,令人遺憾的是,在現實生活中,總有那么一部分老人在尷尬的冷嘲熱諷和無情責罵中,把再婚的念頭無情掐滅。
由于各種原因,老年人喪偶或婚姻破裂,一般來說,這時他們都有一種失落感和孤獨感。對喪偶或婚姻破裂的老人而言,孫兒繞膝,兒女孝敬,這些天倫之樂,并不能填補老人們的感情空白。他們渴望能找一個伴兒,在一起說說知心話,互相照顧,共度人生的夕陽時光。但是,在現實生活中,這種情感往往不容易被理解。晚輩的反對是老年人再婚的主要障礙之一,不少老年人雙方都有意,好不容易談妥了婚事,只因為子女關過不了,就是無法結合。子女反對老年人再婚一般有幾種理由:擔心遺產落入他人之手;怕讓人說對長輩不孝;不愿愧對已故的親長;不想照顧護理后母(繼父)等。但究其實質,還是小輩們把父母永遠釘在了“父母”的位子上,而不能換位思考,把他們看作同自己一樣的人。“老有所伴”是每一位老年人的基本需求,做兒女的應該仔細掂量這么一個問題:風燭殘年的父母是單身孤零零地活著好呢,還是幸福有意義地生活著好?
情愛,其實并非年輕人的專利。喪偶的老人同樣有追求愛與被愛的權利。對黃昏戀,兒女們的意見固然很重要,但決不能重要到可以干涉喪偶父母的再婚生活的自由選擇。冷漠與輕視只能說明人倫關愛的喪失,無情和偏見只能說明晚輩私心的膨脹。珍惜、關懷老年人的愛情和婚姻,體現的是社會、是家庭、是子女不可推卸的責任,彰顯的是文明世界的進步、時代潮流的趨勢。給黃昏戀更多的理解和支持,不僅能使老年人找到精神上的安慰、保障老人的身心健康、減輕兒女的精神和經濟負擔,而且可以保持家庭和社會的和諧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