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種老人更需要家人的關心
10月30日是九月初九重陽節。在物質生活十分豐富的今天,如何讓老年人開心快樂起來,如何讓老年人不覺得孤單是我們每一位做晚輩的人應該重視的問題,尤其是現今社會三種典型的老人。
空巢老人需要愛心
不久前,本報曾經報道過,在和平區一牙科診所,一位80多歲的老婦猝死在治療床上。由于老人沒名沒姓,身上沒有任何能證明她身份的東西,周圍居民又沒有人認識她,可憐的老人去世后在牙科診所里整整躺了一天。其實,這位老人原是附近一社區居民,她雖有子有孫,生活條件尚足,可老伴去世后晚輩卻很少來看望她。
現在畢竟已不是四世同堂,做兒女的各自成家后搬離父母家,出去居住,可由于一些做兒女的成了家便對父母的事很少問津,老兩口中一旦有一方去世,另一方就變成了可憐的“空巢老人”,這樣的老人的生活實在寂寞難度。
倔強老人需要溝通
第二種應該被關注的老人是那些脾氣怪異、通常被兒女們認為“剛愎自用”的老人。本報曾經多次報道過,一些老人在街上散步或在小區內健身的時候,被不法者用大汽車拉去聽健康講座,然后輕信對方“白大褂”的說法。
在記者對眾多非法宣傳的保健品講座的暗訪中發現,非法傳銷者大多利用了老人的想被尊重的心理,他們將很多能說會道的年輕人設在聽講座的老人身邊,噓寒問暖。雖然這些保健品公司最終目的是為了老人兜里的錢,可是,如果做兒女的在平時能多和老人溝通,就一定會勝過不法者虛假的關心,老人也就不會聽信他們的話了。
“閑事老人”需要善待
生活中還有一種老人,他們很愛管閑事,對子孫的事無不過問。家住鐵西區滑翔小區的青年小張告訴記者,她的奶奶今年70多歲和她家一起居住,爸媽的同事來拜訪,奶奶總要湊上前去問長問短,父母又尷尬又無奈,卻沒辦法說什么。
不但如此,小張還發現很多次她和同事打電話時,奶奶在另一房間用分機偷聽。家人講話的時候,奶奶還經常挑理說大家嫌棄她老了,而獨自哭泣。據心理學家張思寧講,像小張奶奶這樣的老年人心理上怕失去自我,他們怕被孤立,怕被淘汰,所以,這樣的老年人需要善待,晚輩應該多和他們談天,有事多和他們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