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銀行,老齡化讓誰尷尬
由長春市退休職工張文均等創辦的東北首家“道德銀行”成立至今已近4年了。然而,最近記者卻聽到70歲高齡的張文均老人這樣的擔憂:“雖然‘道德銀行’儲戶眾多,達3500多名,但年齡大都已超過50歲,而年輕人不足10人?!?11月18日工人日報)
3500比10,這是一個多么懸殊的反差。所謂“道德銀行”,是指志愿者付出志愿服務后,可以記錄在冊,以便志愿者日后遇到困難或年老時獲得不限時間、次數的經常性回報服務?!暗赖裸y行”崇尚“存的是愛心,儲的是奉獻”,然而“道德銀行”遭遇“老齡化”,竟成了年輕人遺忘的角落,這是誰的尷尬?“道德銀行”的“老齡化”,恰恰是凸現了年輕人公益意識的淡薄。如果說3500比10,反映了年輕人在“道德銀行”中的缺位,那么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我們其實都不難發現年輕人缺位的情形。
曾在公交車上看到過老年人給老年人讓座,而那么多的年輕人卻無動于衷。昨天的《長沙晚報》就披露,長沙年一輛公交車上十多位大學生竟無一人給老人讓位。曾在車站的售票窗口看到過老年人循規蹈矩地排隊,而年輕人卻橫沖直撞插檔加塞;曾在旅游景區看到老年人彬彬有禮的身影,而年輕人卻肆無忌憚地攀枝折花、亂扔垃圾;尤令人驚詫的是,某地有兒童落水,奮不顧身下河救人的恰是老年人,而當時在場的許多年輕人卻做了冷漠的看客……諸如此類,再舉出一些也不難。
在這些老年人身上,我們看到了老一代人的美麗的精神家園。他們承繼了我們民族的傳統美德,他們從計劃經濟的歲月里走過來,沒有很高的學歷,只有一手的硬繭,步入晚年也只有不多的退休金,然而他們卻有豐厚的精神財富。如果說這些老年人是一面鏡子,那么今天的年輕人面對這面鏡子,照出的又是什么呢?
尤具諷刺意味的是,不少玩世不恭、自私冷漠、妄自尊大、眼高手低的年輕人一說到老一輩,幾乎都是一臉不屑,常掛在他們嘴上的則是所謂的“代溝”云云,似乎只有他們自己才代表了時代潮流。老人在他們眼里,幾乎成了落伍者的代名詞。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如果說老一輩的奉獻精神給了我們引為自豪的理由,那么年輕人的缺位難道僅僅是年輕人的悲哀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