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心理詞典網 , 一個優秀的心理知識學習網站!
自殺是一種最令人難以接受的自毀行為,而且是人的一種有意識行為。在很多自殺者中,都是因為對自己不夠自信,或是承受不了打擊而造成的。那么,怎樣才能預防自殺呢?心理健康專家建議大家從心理疏導開始。
一、積極面對生活,學會珍惜自己。心理專家說,積極主動的人對自己和他人總是有一份責任感,會積極地主導事情的發生和發展,會努力珍惜人生,而消極被動的人總是在等待命運安排或他人相助,處于困境時無法主導或推動事情的進展。“我們要用積極、豁達的心態去解決困難,去面對人生。”心理專家說。
二、辯證看待缺乏,感受知足常樂。心理專家說,每個人都擁有很多,同時也缺乏很多,要正確地看待自己的擁有和缺失,感受知足常樂。“當自己缺乏很多時,也要用一個樂觀的心態看待,有些缺乏對我們具有保護作用,有些缺乏會激發我們的斗志,這些都是有好處的。”心理專家說。
三、合理調整認知,學會管理情緒。心理專家說,穩定而良好的情緒狀態,使人心情開朗、輕松安定、精力充沛,對生活充滿自信;相反的,如果一個人情緒波動不穩,患得患失,喜怒無常,處在不良的情緒狀態中,而自己又不會調節控制,就會導致心理失衡和心理危機,甚至會做出有悖常理的事。“我們在生活中要學會覺察自己的情緒,可以通過適度宣泄、合理放松、積極暗示、轉移注意力等方式消除不良的情緒。”心理專家說。
四、建立和諧人際關系,健全支持系統。心理專家說,和諧的人際關系可以使人獲得安全感、滿足感,提高自尊心,增強力量感,獲得友誼和幫助等。“我們在生活中要掌握人際交往技巧,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獲得充分的社會安全感、信任感和激勵感。同時,要處理好婚姻、親子等家庭關系,保持良好的家庭支持系統,提高心理危機的免疫力。”心理專家說。
五、適度社會比較,體驗自我幸福。心理專家說,社會比較是積極追求的動力,但不恰當的比較會給自己增加很大的壓力,甚至產生無能感。要選擇恰當的對象或群體進行適度比較,有些人可以進行人生的縱向比較,更能體會到自己的成長帶來的幸福。“幸福是一種主觀體驗,不同文化、不同階層、不同個體對幸福的理解、定位都不同。我們在生活中要進行適當的自我定位,多挖掘每一件事物的意義,體驗參與每一件事情積極的心情,學會在平凡中體驗幸福的習慣。”心理專家說。
當代社會自殺的行為十分普遍,無疑讓我們開始反思,為什么那么多人都有勇氣走向自殺?如果生活中能夠多給自己一點陽光,多愛自己一點,關注自身心理健康,那么自殺的現象必然會離我們越來越遠。
推薦閱讀:自殺干預的四個常見誤區
下一篇:青少年選擇自殺的緣由是什么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喝四種水等于慢性自殺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