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加手機憑啥「熬走」了HTC們?
分類: 最新資訊
心理詞典
編輯 : 心理知識
發布 : 12-06
閱讀 :217
今年,一加手機 10 歲了。如果按照人類的年齡段劃分,一家擁有 10 年歷史的國產智能手機品牌,大概屬于青壯年的樣子。至少在本土,理論上提起來應該人盡皆知。然而,一加是個特別的存在。說它沒有名氣,從國外到國內,包括極客、開發者、數碼發燒友等等在內,幾乎沒有人不知道一加手機,大家都能聊幾句;要說它有名氣,即便現在依舊有相當一部分人完全不了解這個牌子。以至于,我給身邊不怎么關注數碼產品的朋友介紹一加時,總是得帶上 OPPO。你很難想象,就是這樣一個安靜、不喜炒作的手機品牌,一做就是十年。十年間,不只是錘子、360,甚至連 HTC、黑莓這些曾經的行業大佬們也沒能堅持下來。那么,一加手機憑啥可以走到今天?選擇對的路徑,然后堅持走下去讓我們將時間撥回到手機行業極為熱鬧的 2013 年。那年 9 月份,微軟終于下定決心要自己做手機,花 72 億美元買來了諾基亞手機業務及相關專利授權。微軟收購諾基亞手機的熱度還沒散去的,同年 12 月 4 日,工信部突然宣布了一個重磅消息:正式向移動、聯通、電信三大運營商發放 4G 牌照。3G 時代的時候,移動在 TD-SCDMA 制式上吃了大虧,相當一部分用戶流向了聯通和電信。4G 牌照發放之后,意味著三家重新回到同一起跑線,整個行業都迎來了全新發展機遇。也就是在工信部宣布發放 4G 牌照之后的第 13 天,一加科技正式成立,同時一加社區正式上線。4G 大舞臺有了,但彼時那么多家手機品牌,想要站到舞臺中央得拿出真本事。所謂,專業的事情要交給專業的人去做。一加的掌舵人,便是將 OPPO 藍光播放器做到家喻戶曉,地地道道產品經理出身的劉作虎。一加十周年圍爐夜話上,劉作虎提及當初做一加手機這件事情的時候是這樣說的:當時雖然有很多人做手機,但真正認真做產品的品牌并不多。所以 2014 年 4 月份,一加掏出了第一款手機產品——一加 1。它不僅用上了當時性能最強的驍龍801,同時也是最早使用 3GB RAM 且支持 4G 網絡的智能手機。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一加 1 不僅被美國《時代周刊》評價為「夢想中的手機」,一加也是第一個被該雜志拿來評測產品的中國手機品牌。來自大洋彼岸的這份認可,讓一加取得了夢幻般的開局,同時也證明了一件事情:一加 NEVER SETTLE(不將就)這條路徑的正確性。但對于那個時期的手機品牌來講,選擇對的路徑很難,能夠守住本心在一條路徑上堅持走下去更難,很容易陷入到大家的節奏中,最后迷失掉自己。魅藍便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一加 1 發布同年年底,當時的魅族聯合創始人白永祥在國家會議中心帶來了旗下子品牌,有著「青年良品」之稱的魅藍。然而,這兩個幾乎誕生自同一時期的品牌,卻走了兩條完全不同的產品路線。魅藍選擇了和紅米一樣的高性價比機海戰術,7 年之間發布了多達 22 款手機。最瘋狂的時候,魅藍新品發布會已經不能以月來計算,而是縮短到周。甚至有不少媒體打趣說,上一場結束還沒到家,下一場又來了。事實上,這便是當時手機行業的真實寫照。4G 時代來臨帶來了巨大的換機需求,面對這塊超級大蛋糕,大家都搶著發新機希望搶占用戶,極少有廠商能抵得住這份誘惑。不過,一加就是極少數中的一個。魅藍們享受極海戰術所帶來的華麗出貨量成果時,一加卻在打磨產品,「沉迷于」自己的精品路線不可自拔。但就是這種在當時看來很難讓人理解的堅持,讓一加手機成為了更早在海外高端市場站穩腳跟的中國品牌。據 IDC 發布的數據顯示,2018 年第四季度,一加手機在美國高端市場(超過 500 美元)的占比已經躋身前五名,而此前風頭無限的魅藍則落到了被砍掉的命運。堅持回歸用戶價值,打造好產品的理念,同樣也是一加能夠快速在國內市場打開局面底層支撐。正是在這種理念驅動下,2019 年的時候我們看到了一加 7 Pro。它屬于一款現象級產品,完美體現一加手機好手感和優秀 CMF 設計水準的同時,90Hz 高刷屏的引入,更是將一加一直以來所強調的流暢性做到了極致,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美妙體驗。一加 7 Pro 的出現,讓國內更多人開始關注到一加手機。當時 Counterpoint 發布的分析報告指出,由于一加 7 Pro 的強勢表現,2019 年第二季度一加國內市場環比增長幅度高達 77%。并且,一加 7 Pro 對于整個手機行業的向前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推動作用。在它之后,包括蘋果、三星、華為、小米、OPPO、vivo 等在內的一眾頭部廠商紛紛開始跟進高刷屏。不過一加憑借 7 Pro 取得銷量口碑雙豐收的同時,手機大盤整體表現卻很難讓人開心得起來。2019 年,全球手機出貨量 13.71 億臺,同比下降 2.3%。到了 2020 年,全球手機出貨量進一步減少至 12.92 億臺,同比下降幅度來到了 5.9%。這一年,國內手機市場更顯慘淡,降幅高達 11.2%,僅為 3.26 億臺,危機盡顯。先得「活下去」,才能繼續做好產品第一個十年,盡管一加的手機產品線并不像其它國產品牌一樣那么豐富,憑借著人口紅利還是可以過得不錯。但在行業全面步入存量階段,加之大環境影響下,小而美很有可能就美沒了。擺在一加面前的路有兩條:沖擊更高的高端市場,和增加產品線。沖擊高端市場幾家大廠都在談,甚至雷軍在年度演講中公開表示「高端化是小米的必由之路,更是生死之戰」。為什么要做高端化?這個問題可以從三個維度來解讀。第一,單品利潤率高。以前手機好賣的時候,可以通過薄利多銷的方式來拉平由于單品利潤差所造成的營收差距,大不了你賣 1 臺我賣 5 臺甚至 10 臺,大家總體營收差不到哪里去。而在手機出貨量連年下降的大背景下,想要繼續依靠走量來實現良好的營收能力會變得越來越困難。做利潤率更高的高端手機是解決這個問題的最優解。蘋果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過去的 2022 年,iPhone 占全球手機整體出貨量的比例僅為 18%,但利潤占比卻達到了夸張的 85%,很好詮釋了什么是 「賣得少,賺得多」。第二,抗沖擊能力強。中低端手機產品出貨量比較容易受到大環境影響。更直接一些來說,其目標用戶群體的購買力不夠穩定,一旦大環境不佳,用戶購買欲望會明顯下降。相對來說,高端手機在抗沖擊方面要來得更好一些。我們還是以 iPhone 來舉例,去年大多數手機廠商的出貨量都出現了一定下降,然而蘋果實現了逆勢增長。第三,可以反哺中低端產品。受限于成本,無論軟件能力還是硬件水準,中低端手機都難取得突破。相對而言,高端成本的成本限制更加寬松,可以將更先進的軟硬件能力實現落地。在高端手機產品上跑通了之后,很多器件的成本相應會被拉下來,從而下放到中低端產品上,帶來更好的用戶體驗,也有利于行業整體水平提升。當然,對于手機廠商們來說,難題是如何做高端。從剛剛發布的一加 12 身上我們可以看到,一加做高端手機的思路其實比較明確:堅持將更接近完美的體驗交付給用戶。它不僅用上了全新第三代驍龍 8 旗艦芯片、24GB+1TB 超大存儲組合,還全球首發了內存基因重組 2.0 技術以及索尼光喻 LYT-808 傳感器,性能和影像能力再次躍升。與此同時,一加 12 的工藝處理極為講究,帶來了全新一代陶瓷玻璃工藝、疊翠玻璃工藝、絲綢玻璃工藝,無論視覺光感還是實際上手手感都堪稱頂級。如果要用一個詞來形容這代一加數字系列旗艦,大概就是「全面頂級」。放到同價位段來橫向對比,幾乎所有大家比較關心的地方一加 12 都做到了靠前的水準,基本可以閉眼入。單看高端產品,一加依舊是大家熟悉的那個一加。老加油們口中的「不講究」,可能更多來自于擴展產品線之后的中端手機。習慣了之前一加只做旗艦的精品路線,再來看一加近一兩年發布的中端手機,確實會讓人第一時間不好接受。我之前和朋友開玩笑說,這種感覺就好像「仙子跌落凡塵」。以前,你會覺得一加手機很獨特,只有少數人擁有。開始做中端機型之后,這種獨屬感似乎一下子少了很多。但冷靜下來想一想,其實即便一加開始做中端機,但骨子里的東西并沒有丟掉。無論性能還是手感,一加 Ace 2 系列都是同價位段最值得稱道的存在,依舊保留了最初的堅持。恰恰也正是如此,在今年上半年最重要的 618 電商大促中,一加手機品牌銷量暴增了 362%。這個成績恐怕以前一加想都不敢想。站在現在這個時間再來看兩年前一加宣布回歸 OPPO 的這個決定,可以說無比正確。一加活下來了,且在高端和終端市場都交付給了用戶不錯的產品。守住初心,緊握「安靜的力量」記得一加五周年的時候,劉作虎曾說:「越是波濤洶涌,越要堅持商業的本質,越要相信時間,甘于安靜,這可能是一加最不一樣的地方。」如今,又一個五年過去,下一個五年即將開啟,行業發生了很大變化,但一加還是我們熟悉的那個一加。一加的不將就從來不是最完美,而是不斷努力接近完美。當一個手機品牌無論高端還是終端,所有產品線都做到同價位段更好,它的潛能將無限大。或許,今天的一加還很小,但野心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