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心理詞典網 , 一個優秀的心理知識學習網站!
就讀于花都區某學校的13歲初中女生小晴(化名),只因日前與同校女生發生了一次小口角,于昨日被十余名同校女生拖進某商場廁所內,其中7名女生輪流對她進行掌摑,導致她中度耳膜穿孔。(4月4日《廣州日報》)
打人是“看點”,七名女生聯手打人是“看點”,而最大的“看點”是“談笑風生”。這談笑風生的地點不是打人現場,而是小晴所在學校的校長辦公室,不是當著他人的面,而是當著家長、校方負責人的面。并且,十余名同校女生聯手打小晴,現在又縮水到7個。孤立的看問題,并沒有人們想象的那么嚴重,對比的看問題,其所暴露出來的問題就極其嚴重。
人們往往將教育孩子的最大希望寄托在學校、家庭身上,兩者無所謂誰先誰后,孰重孰輕,而是同等重要。家庭側重于幼兒及兒童期的培養,學校側重于成長期教育,只有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相結合,才能造就出對國家對社會來說合格的人才。而經過對比,人們應當能夠看到問題所在。校方負責人,換句話說就是校長或者副校長,當著校長的面,“打手”初中學生不悔過,無歉意,而是談笑風生,可見其囂張氣焰到了極點。而家長有轍嗎?同樣沒轍,“小晴的家長正在和打人女生的家長進行協商”,也就是說,打人家長也只是想著交錢了事,息事寧人對于他們來說最有好處,花錢讓上初中的女兒“練練手”,也許“很有必要”。他們甚至管不了自己的孩子今后“洗手”不再打人,這從其中4名女生“談笑風生”可以得到驗證。
沒有必要刻意尋找相關的信息,只從轉載此消息的網頁下端(到寫此稿為止)就可以找到某些相關的信息。其一:情侶激吻,小孩圍觀。我們不得不佩服攝影師所選取的角度與瞬間,前景是兩半嘴唇激吻,后景是這個孩子迷惘加不好意思的臉。到處都搞人體彩繪、激吻比賽,這給了孩子們什么樣的信息與示范?其二:女生爭男友被脫光暴打。大約又是一段“暴打”視頻,而類似的視頻又比比皆是。耳膜被打穿孔的事件,也并非個例,而是頻現,人們不會忘記某地的“耳釘男”在教室里的囂張吧?
子不教,父之過,教不嚴,當然是師之惰了。其實在這之外,還有一個社會整體風氣的問題。大到一部電影,小到一個廣告,無不對少年兒童造成潛移默化的影響,這就是筆者舉網絡相關信息的意思。整個社會道德失范了,社會風氣惡化了,首先沖擊的不是成人社會,而是少年兒童。比方說惡劣電影、電視劇所造成的影響,不當廣告所造成的影響,都可能給孩子以心靈的傷害。
幾名女生打人后在校長辦公室及家長面前無悔過,更無悔過表現,造成這種麻木“殺手”“冷血”的根源在哪里?在家庭教育失落,在學校教育失職,在整個社會道德滑坡。因此說,只怪學生“談笑風生”、沒有人性、不講道德更不講法律,恐怕就找錯了對象。
下一篇:“不瘋不傻”也有病———家屬莫回避精神疾患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我總是多疑,怎么辦?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