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心理詞典網 , 一個優秀的心理知識學習網站!
【案例】小囡,今年13歲,自幼父母對她管教嚴格,性格內向、少語。原來學習成績較好,但近幾個月來,家長發現她喜歡悄悄“拿”父母的錢,“拿錢”后從不用來買零食、上網等,而是喜歡積攢下來,缺乏目的性。小囡爸爸雖多次以“從小偷針,長大偷金”的道理教育,但仍無效,一怒之下打了她一頓,誰知小囡卻委屈道:“我又沒有偷人家的東西,只是將爸媽的錢攢起來而已。”在電話里,小囡的母親焦急地說:“我十分不理解女兒的‘偷錢’行為?!泵鎸W習成績日漸下降的女兒,她一愁莫展。
【分析】孩子偷錢,給家長的第一反應往往是震驚和感到羞恥感,接著就是數落、責罵。由于這樣使感情更加疏遠,教育結果可想而知。家長幾經努力覺得在教育孩子的方式上漸漸找不著“北”了。這是因為缺乏與孩子進行有效的溝通,不了解其(如動機、目的性)所致。
在門診中調查發現,6~12歲的孩子為最易發生“偷竊”行為的階段,還有三成有“偷竊”行為的孩子可以發生在12歲以后。像小囡一個13歲的大孩子由于生活上已經能夠自理,更容易被家長忽視日常起居等方面的需求,再加上其可塑性大及情感不穩定,有時是可以表現行為的無目的性,給人感覺似乎她是盲目索求某種東西(如錢)才能滿足其需求。事實上,這類孩子平時感到孤獨,心里不高興,感情上得不到滿足。為此,有的孩子還把家中“偷”出來的錢買些小禮物送給同學,或“籠絡”喜歡交往的同伴,來建立伙伴間友誼,以彌補家庭中感情的不足,消除內心的孤獨和苦悶。
【對策】若孩子有“偷錢”行為,發現后一方面要立即加以制止,但要注意干預的方式,不要當著他人的面訓斥孩子,使孩子產生羞辱感。另一方面,家長也應從自身找原因,一是要努力做到讓孩子在家庭中得到溫暖與情感關懷;二是每周一次或每月一次給孩子適當準備一些零花錢,甚至可以“多留少補”,不要讓孩子覺得錢是“求之不得”之物;三是關心孩子的消費,即便孩子買了 1
下一篇:人怎會變成"狼"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14歲女孩壓力大精神分裂 病房中仍想回去讀書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