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培養兒童的良好習慣
分類: 成長物語
心理詞典
編輯 : 心理知識
發布 : 04-12
閱讀 :384
陶行知先生是我國近現代著名教育思想家和實踐家。他早年留學美國,師從美國進步主義教育大師杜威,成為杜威的即門弟子。歸國后,他終身致力于中國教育的改造,教育思想和實踐經驗都十分豐富。他在實踐中創立的生活即教育、教學做合一、社會即學校為中心的教育理論,是我國教育思想史上的一座豐碑。如何養成兒童的良好行為習慣是其教育思想和實踐中的一個重要內容,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兒童期是形成習慣的關鍵時期 陶行知先生在總結前人經驗和自身實踐經驗的基礎上指出,兒童期是人格和習慣形成的最佳時期。他在《創設鄉村幼稚園宣言書》一文中寫道:從福祿倍爾發明幼兒園以來,世人漸漸的覺得幼兒教育之重要,蒙臺梭利畢生研究幼兒教育以來,世人漸漸覺得幼稚園之效力;從小學校注意比較家庭送來的與幼稚園升來的學生性質,世人乃漸漸覺得幼兒教育實為人生之基,不可不乘早給他建立得穩。兒童學者告訴我們凡人生所需之重要習慣、傾向、態度多半可以在六歲以前培養成功。換句話說,六歲以前是人格陶冶最重要的時期。這個時期培養得好,以后只顧順著他繼長增高的培養上去,自然成為社會的優良分子;倘使培養得不好,那末,習慣成了不易改,傾向定了不易移,態度決了不易變。 習慣要在生活中培養 陶行知先生在改造中國教育的實踐中提出了生活教育理論。他主張各種知識和技能學習最好在生活中進行,習慣培養更應該如此。他在《生活教育》一文中寫道: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營,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義是生活之變化,生活無時不變,即生活無時不含有教育的意義。因此,我們說生活即教育到處是生活,即到處是教育;整個社會是生活的場所,亦即教育之場所……生活教育與生俱來,與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進棺材才算畢業……隨手抓來,都是活書,都是學問,都是本領……自有人類以來,社會即是學校,生活即是教育。 他又在《生活即教育》一文中指出,什么是生活?有生命的東西,在一個環境里生生不已的就是生活……是生活就是教育,不是生活就不是教育……我們此地的教育,是生活教育,是供給人生需要的教育,不是作假的教育。人生需要什么,我們就教什么……以前有人說,禮(即行為習慣)是養成的,那是與生活即教育相通的。 在實踐中養成習慣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論非常重視在做中學。因此,他主張在做中養成習慣,即在實踐中養成習慣。他在《教育的新生》一文中寫道:我們所提出的是: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行動是老子,知識是兒子,創造是孫子。有行動之勇敢,才有真知的收獲。 養成每天反省的習慣 陶行知先生在重慶創辦育才學校的時候,要求全校的學生養成每天反省的習慣。用他的話說,就是要做到每天四問,即:第一問:我的身體有沒有進步?第二問:我的學問有沒有進步?第三問:我的工作有沒有進步?第四問:我的道德和我的學問有沒有進步?在這當中,應該做到五個字。第一個字是一,專一的一。第二個字是集,收集的集。第三個字是鉆字。第四個字是剖字,解剖的剖。第五個是韌字。 培養兒童創造的習慣 在養成兒童的各種好習慣中,最重要的是什么呢?陶行知先生認為是培養兒童創造的習慣。他在《創造的兒童教育》一文中指出,兒童的創造力是千千萬萬祖先,至少經過五十萬年與環境適應斗爭所獲得而傳下來之才能之精華。教育是要在兒童自身的基礎上,過濾并運用環境的影響,以培養加強發揮這創造力,使他長得更有力量,以貢獻于民族與人類。教育不能創造什么,但他能啟發解放兒童創造力,以從事于創造之工作。 對此,作為教育者的父母和教師應該有什么樣的觀念呢?陶行知先生認為,教育者應該把自己擺在兒童的隊伍里,成為孩子當中的一員;認識小孩子有力量;解放兒童的創造力,解放小孩子的頭腦,先要把兒童的頭腦從迷信、成見、曲解、幻想中解放出來。解放小孩子的雙手。解放小孩子的嘴。解放小孩子的空間;發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但中國一般習慣是不許多說話,小孩子得到言論自由,特別是問的自由,才能充分發揮他的創造力。解放兒童的時間;我個人反對過分的考試制度的存在,一般學校把兒童全部時間占據,使兒童失去學習人生的機會,養成無意創造的傾向,到成人時,即使有時間,也不知道怎樣下手去發揮他的創造力。創造的兒童教育,首先要為兒童爭取時間之解放。 怎樣培養兒童的創造力呢?陶行知先生認為應該做好三個方面的事情。一就是需要有充分的營養。小孩的體力與都需要適當的營養。二就是需要建立最基礎的良好習慣,以解放兒童高層次的潛能,這樣才能從事于高級的思慮追求,以至于發明創造。三就是需要因材施教。培養兒童的創造力要同園丁一樣,首先要認識兒童,發現他們的特點,而予以適宜的肥料、水分、陽光,并除去害蟲,這樣,他們才能欣欣向榮,否則兒童的創造潛能就會逐漸枯萎。 附: 陶行知簡介:(1891~1946),原名文浚,后改名知行、行知。安徽歙縣人,近現代中國偉大的教育家、杰出的教育思想家。早年畢業于金陵大學,后留學美國,在伊利諾大學獲文科碩士學位,又在哥倫比亞大學研究教育,獲都市學務總監資格文憑。回國后,即以畢生精力投身于對舊教育的改造,探索中國人民教育的新路。從20世紀20年代起,他抱著救國救民之心,推行平民教育、鄉村教育和普及教育運動,是為世界所知曉的中國教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