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承中華民族重視習慣養成的優良傳統
分類: 成長物語
心理詞典
編輯 : 心理知識
發布 : 04-12
閱讀 :485
我們中華民族,歷史上有很多培養習慣的好思想,好方法,好的規范。在習慣的培養當中,我特別希望大家能重視、能繼承這些優良傳統。宋代有個大教育家,叫朱熹,被稱為孔子之后的又一個大儒,大的學問家,他為兒童的好習慣培養,專門寫了《童蒙須知》。我給大家讀一段,看看他關于生活習慣是怎么說的:“大抵為人,先要身體端正。自冠巾、衣服、鞋襪,皆須收拾愛護,常令潔凈整齊”;“凡脫衣服,必整齊折疊篋(qiè音切,即小箱子)中。勿令散亂頓放,則不為塵埃雜穢所污,仍易于尋取,不致散失。著衣既久,則不免垢膩,須要勤勤洗浣(huàn音煥)。破綻,則補綴(zhuì音墜)之”;“凡為人子弟,當灑掃居處之地,拂拭幾案,當令潔凈。文字筆硯,百凡器用,皆當嚴肅整齊,頓放有常處。取用既畢,復置元所。” 衣服脫下來,要放在固定的位置。我們現在大家想想看,咱們多少孩子早上起來,要大叫:我的襪子呢?我的鞋子呢?每天早上找襪子,找不著,不知扔哪兒去了,這就是不良的習慣。都是要好好矯正的。 我們在北京有一個子課題學校,叫北京府學小學,這個老校長李熟熙非常的用心,他對學生有一個非常具體的要求,凡是我們學校的學生,每個人上學期間,要有兩雙襪子,每天回家要洗襪子。第二天要穿一雙干凈的襪子上學。就這么個要求,每天洗襪子,要穿一雙干凈的襪子上學。 我們想想看,這對一個小學生意味著什么?穿著一雙干凈的襪子上學,不僅腳丫子很舒服,他還有一種新的開始的愉悅,向往整潔清潔的一天,新的生活。而且,洗襪子能養成勞動的習慣,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所以說對年齡越小的孩子,要求要越具體。有一次,府學小學組織學生去亞運村玩,其中一項是跳蹦蹦床。別的學校學生一脫鞋,臭氣熏天,特別是男孩子腳最容易臭。可是,府學小學的學生脫了鞋,卻聞不到一點兒異味。這讓管理人員大為感動,特別歡迎府學的學生。這就是行為習慣的差異。 北京實驗一小的一位老師,對學生有個要求,寫字之前要洗手,把手洗干凈了,才能看書寫字。我覺得這也很有意義。小孩子的手總喜歡東抓西抓的,臟乎乎地馬上又拿著筆寫字,本子上污跡很多,這就是不良習慣。要求先洗手,洗的過程從學上來講,就是一個準備的過程:我要寫作業了,寫作業是一個很神圣的事情,我要把手洗干凈了,才能好好寫作業。 從兒童教育來說,幼兒園和小學是一個人養成習慣的關鍵時期,最佳時期。我們說教育的核心不是傳授知識,而是培養人的健康人格,而良好的習慣正是健康人格的牢固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