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眼睛一樣保護孩子的創造精神
分類: 成長物語
心理詞典
編輯 : 心理知識
發布 : 06-27
閱讀 :386
這是一個非常經典的故事:有個母親,因孩子把她剛剛買回家的一塊金表當成新鮮玩具拆卸擺弄壞了,就狠狠地揍了孩子一頓,并把這件事告訴了孩子的老師.老師幽默地說:“恐怕一個中國的‘愛迪生’被槍斃了。”接著,這位老師進一步分析說:“孩子的這種行為是創造力的表現,您不該打孩子,要解放孩子的雙手,讓他從小有動手機會?!? “那我現在該怎么辦呢?”這位母親聽了老師的話,覺得很有道理,感到有些后悔。 “補救的辦法還是有的,”老師接著說道,“你可以和孩子一起把金表送到鐘表鋪,讓孩子站在一旁看修表匠如何修理,這樣,修表鋪就成了課堂,修表匠成了先生,你的孩子就成學生,修表費成了學費,孩子的好奇心就可以得到滿足了。” 這個故事發生在半個世紀以前,故事中的那位老師,就是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陶行知先生是一個非常崇尚創造精神的人,在他一生的教育生涯中,特別重視對孩子創造性的培養。他的教育思想中的一個極其可貴的觀點,就是他的創造教育觀。他提倡“教學做合一”,以做為中心、為目的,而且倡導“做的最高境界就是創造”,提出了“一切為創造,創造為改善生活,提高生活”的號召。就連他名字也打上了“做”的烙印。陶行知先生的原名并不叫陶行知,而叫陶文浚,后改名陶知行,又改名陶行知。 陶行知先生深知孩子們是具有創造力的。一次,他到南通去推廣“小先生”的做法,寫了一篇演講詞,其中有一段:“讀了書,不教人;什么人,不是人?!毖葜v結束后,一個小孩子告訴陶行知,詩中的“不是人”改為“木頭人”更好。陶行知當即贊揚了小孩子的說法,因為“不是人”三個字不具體,桌子、椅子都不是人,而“木頭人”則給人一個具體的形象。所以,他經常把這個故事講給大家聽,號召學校和民眾尊重孩子們的創造力。他認為,家長們限制孩子做這做那,動輒打罵孩子,實際上是在摧殘兒童的創造力。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家長們經常會遇到這樣一些令人頭疼的問題:孩子特別具有破壞欲望,什么東西到了孩子手里,沒一會兒就能把它大卸八塊,弄得你哭笑不得。一些家長為了保護玩具,不許孩子任意擺弄玩具,更不許孩子拆卸。孰不知,家長們這種做法是本末倒置的,只保護了玩具,卻破壞了孩子的探索精神和創造精神。 也有的孩子,問題特別多,多到家長不知道怎么回答。有一位家長曾記錄了一個兩歲孩子的“為什么”: “這是誰的褲子?”“媽媽的褲子?!? “這兩個褲子為什么不一樣?”“一個是藍色的,一個是黑色的。所以不一樣。” “為什么一個是藍色的,一個是黑色的?”“媽媽喜歡藍色的,姥姥喜歡黑色的,所以不一樣?!? “媽媽和姥姥為什么愛好不一樣?”“因為媽媽和姥姥是兩個人,不是一個人?!? “媽媽和姥姥為什么不是一個人?”“不為什么?!? “為什么不為什么?”“去,一邊玩去!別煩我!” 家長們也許不能相信,您的孩子的好奇心和創造精神也許就在您的一聲斷喝中被毀滅了。而陶行知先生告訴那位后悔的母親,最應該做的就是保護孩子的好奇心,不要抹殺孩子的創造精神。 著名作家陳建功小的時候,老師要求大家寫一篇國慶感想,陳建功寫了一首詩交了上去。老師看了那首詩,臉上立刻烏云密布 。老師說陳建功偷懶,不認真,別人都寫了幾頁紙,而他只寫了幾行。最后,老師決定不給他打分。當媽媽得知了這件事情后,說:“老師不給打分,媽媽給打。”母親立刻找出紅筆,在那首詩的右上角打了一個又紅又大的5分。在母親的鼓勵下,陳建功仍然保持著寫詩的樂趣。試想,如果母親也把陳建功訓斥一頓,陳建功還能愛好寫作嗎? 我們的社會非常需要富有創造力的人。在這樣一個機遇與挑戰并存的社會,光有知識是遠遠不夠的,要想抓住機會,迎接挑戰,必須具備創造力,能夠想他人不能想的事,做他人不能做的事,這樣才能擁有一定的實力?,F代學者們有這樣一種觀點:當今社會將淘汰另外一種“文盲”,他們并非目不識丁,其中一部分可能還有很高的學歷,但他們的能力封閉在被灌輸的知識領域當中,不會進行發散性思維和創造性思維。這種現象在知識量迅速猛增的社會更具有普遍意義。1999年1月13日,國務院批轉了教育部制定的《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這一計劃首先看到了在新世紀里人力資源的重要性。一個國家的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能力越來越取決于教育發展、科技進步和知識創新水平。所以,計劃中一個很重要的競爭就是實施“高層次創造性人才工程”。可見,創造精神已經變成了時代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 家長們希望孩子能夠學到更多的知識,但學到了知識是為了什么?當然是為了運用。怎樣才能把知識運用得更好?是按部就班、因循守舊?還是去創造更新更好的生活?回答當然是后者。所以創造精神就像是一雙巨大的翅膀,孩子學到的知識能夠運用得好,全依賴這雙翅膀幫助它騰飛。 如今,世界各國已經意識到了創造性的重要,紛紛改變教學方法,把培養學生的創造性作為衡量教育成敗的標準。 這是一個德國普通學校的課堂,小學二年級的孩子們正在上藝術課。老師并沒有像我們想象的那樣,給孩子一個物體,讓孩子簡單地去臨摹,而是先給孩子們講故事:一個小朋友搬到了一所新房子里,房子是用磚頭砌成的,陽光射進屋子里面,房子的周圍有一些小花,一條小河從房子的后面流過。給了這幾個條件以后,老師要求學生們根據自己的想象把新家畫下來。于是,有的孩子在新家的前面添加了停車場,畫上了汽車;也有的孩子給新家畫上了草坪,畫上了小貓小狗;還有的孩子在屋頂畫了棲息的小鳥。老師并沒有埋怨孩子們瞎畫,而是表揚了孩子們的創造精神。 也許有的家長會說:“就我們家孩子的智商,連個算術題都解不出來,還能創造?”其實,我們每一個人都具有創造力,只是程度不同而已。陶行知先生認為,對于一個有志者來說,“處處是創造之地,天天是創造之時,人人是創造之人”。德國作家、理論家盧多爾夫·維恩巴爾格也認為創造才是教育的最高范疇,只有呼喚出學生內心深處的創造潛能,才是國家與人類進步的根本前提。他在著名的演講《知識、教育與人生》中說:“人不光是一面鏡子,用來折射創造,解釋創造,他本身就是一種創造,擁有天賦的權利和力量,在現有的世界中搶占一席之地。他應該以這種創造活動去維護和鞏固這種地位,牢牢立足于現在,去從事反映其短暫一生的創造……”而家長們的責任,正是最大程度地開發、保護孩子的創造精神。 要保護孩子的創造精神,首先應把重點放在培養孩子的自信心上,鼓勵孩子相信自己的眼睛,使孩子悅納自我,并勇于實現自我。有的家長愛把自己當成權威,說一不二,要求孩子必須聽自己的或聽老師的,這樣就使孩子失去了獨立思考問題的主動性。家長應給孩子表達想法的機會,讓孩子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 其次,家長應做有心人,利用一切機會訓練孩子的想象力。家里的各類家具,陽臺上的植物、花草,車水馬龍的街道,形態各異的建筑物,都可以在家長的啟發下使孩子浮想聯翩。 第三,應允許孩子犯錯誤。有的家長一看見孩子做了錯誤事,就訓斥、打罵,這種做法易使孩子變得唯唯諾諾,失去嘗試和探索新事物的興趣。北京市崇文區光明小學校長劉永勝在談到培養孩子的創新意識和創造精神的時候說:“課堂教學活動必須有平等和諧的環境,讓學生有安全感,這樣思維才能敏捷,才可能去創造?!蓖瑯?,這種做法也適合家庭,父母們也給孩子一個安全的、寬松的、支持性的成長環境,要尊重孩子,理解、關注、幫助他們,使他們在周圍人的支持下愉悅地成長,只有這樣的環境里,孩子們才可能去探索和創新。 一個具有創造精神的人, 首先是一個自主性很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