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家教唯智化傾向 關鍵是教孩子“學會做人”
分類: 成長物語
心理詞典
編輯 : 心理知識
發布 : 06-30
閱讀 :369
與時代同步,家長的教養觀念越來越科學,然而仍有一些家長在子女教育問題上多了幾分急功近利的浮躁,致使當前家長教養觀念充滿了理性與非理性的、功利與理想的沖突與選擇,唯智化傾向就是其中之一。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課堂,在家庭中受到的影響可以讓人一生都有磨滅不掉的深刻印跡,因此,家庭教育中存在的誤區必須引起重視。 家教不等同開發智力 現在有很多家長誤認為教育就是開發智力,對傳播知識,開發智力抓得很緊,將孩子的智力教育放在家庭教育的首位。家長不惜放棄自己的休息時間,極有耐心地教孩子、陪孩子進行知識與技能的學習,而對孩子的行為習慣、品德教育卻沒有注意,忽略對孩子的人格培養。很多的家長在理性認識上,也都希望孩子身體健康、品行端正,參與豐富多彩的生活。而在實際生活中,卻普遍重視孩子的學習成績,贊成對孩子施加學業壓力,崇尚“分數決定論”。 正是這種偏差的存在,導致孩子在道德發展、素質、勞動觀念、身體狀況等方面的不盡人意。主要表現為承受能力差,綜合素質低,責任感不強,沒有良好的勞動習慣,自理能力差,道德觀念貧乏甚至犯罪。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有家長文化素質、家庭教育觀念問題和社會環境因素等。 教子先要教己 家長應該通過不斷地學習,不斷完善自己的素質和文化素質。家長要自覺不斷地學習科學文化知識,不斷地自我反省,分析教育子女的成功與失誤,積累豐富的經驗,也可以向專家咨詢,閱讀學、教育學之類的書籍,開闊眼界,增長知識。 教育不講流行 作為家長,面對教育子女中出現的各種難題,要有耐心、決心和教育機智,能創造性地采取恰當的措施,堅持不懈地去尋求較好的教育效果,而不應追趕社會潮流,盲目隨從。 家長應該根據兒童的身心發展特點,對他們所進行的一些有科學、有計劃、有目的的教育,讓他們學習掌握一些基本的基礎知識,為他們的全面發展打下基礎。家長進行的教育不應是“超前教育”,更不是“定向教育”或“智力教育”。時代在發展,不管世間萬物如何變化,它都遵循著一定的規律,對兒童的教育也是如此,也有其自身內在的發展規律。孩子正處在長知識,長身體的年齡,他們所要掌握的是更多的基礎知識,我們所要做的是多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而不是某一側面的片面發展。面對升學、就業的壓力,家長應有一種平淡平靜的心態。在家庭教育保持合理的、民主的、寬容的態度。所以,要使孩子學習安心靜心,家長必須首先自己要頭腦清醒,去掉過多的功利目的和色彩,重溫家庭教育乃至教育的內涵和真諦,家長應多一點引導,少一點干預;多一點冷靜,少一點急躁;多一些自然,少一些功利。 家教不要“越界” 家庭教育的內容很廣泛,涉及知識、思想、品德、生理、、生活、技能等諸多方面,其中最主要的是思想品德和生活技能方面的內容,這是我國家庭教育的優良傳統和成功之處。但家長仍然不能擅自擴大家庭教育的范疇,尤其不宜把學校和社會教育的內容和任務轉移到家庭來完成,家庭教育雖有知識方面的教育,但實質上是生活常識,而學科性的知識教育主要在學校完成。 當然,家庭也要做一些配合性的工作,督促他們按時完成學習任務,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如果家庭條件許可的話,則可在一定程度上幫助他們鞏固和擴充知識,著重點還是應該放在學習的方法和思路上,不能重點放在增設學習的科目和作業的數量上。家庭教育的核心是孩子“學會做人”,讓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優良人格和良好道德品質,使孩子有正義感、責任心、義務感、有良好的個品質,勤儉節約、孝敬父母、誠實守信、遵紀守法。 因此,在教育內容上要力求豐富全面,重視孩子個性和能力的培養,在教育方法上要靈活多樣,身教重于言教,父母自身的人格魅力對子女成長至關重要。(上海社科院青少所所長楊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