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心理詞典網 , 一個優秀的心理知識學習網站!
父母是孩子的學習榜樣,有很多家長不以為是,孩子做錯了事,只會一味的責怪孩子,大點的錯誤就打孩子,從來不去把事情弄清楚,覺得打就能解決問題,往往就是適得其反,經常打孩子會給孩子的心理上造成影響,孩子也會去模仿父母,動不動就暴力解決事情。
一些家長反映,現在青少年的暴力心理表現在生活中的點點滴滴,比如對某人稍有不滿就出言要整死對方。一些老師表示,確實有不少中學生存在暴力傾向,這種情況在普通學校中要更多一些。一方面這些孩子不僅喜歡出手,而且下手都比較狠、比較重;另一方面,即使不動手,很多孩子以惡治惡的心理也特別強,比如某個班有個不太招人喜歡的學生被另一個同學打了,老師在批評了這名打人學生后搞了個調查,結果發現有三分之一的孩子支持打這名不太合群的學生?,F在中小學生的暴力傾向反映了他們不良的心理狀態,表現為自我意識太強,辦事不計后果、不負責任,承受能力差,而且缺乏惻隱之心。
談及造成這種現狀的原因,一般認為是社會轉型期的浮躁對青少年心理必然產生影響;家長往往滿足孩子的所有欲望,得不到孩子就鬧,最后總是家長作出讓步。
此外,家長在培養上經常灌輸給孩子不能吃虧的思想,這些都導致青少年產生自私、不負責任的心理。當然家長希望孩子成才的愿望也給孩子造成很大心理壓力,而這種壓力也是社會造成的。媒體上不加限制的內容也是導致孩子出現暴力傾向的一個重要原因,目前中國媒體上還沒有青少年禁看內容的規定。
青少年暴力犯罪有規律可循,一般13歲至15歲為初次犯罪的高峰期;15歲至18歲為犯罪高峰年齡。其犯罪心理也呈現一些先兆,一是心理傾向性變化,表現在追求物質享受,喜歡低級趣味。暴力、色情文化的泛濫往往成為誘發因素。二是個性品質變化,表現在對老師家長不禮貌、對待同學粗魯、出言不遜、言行不一、說謊、厭學等等。三是行為變化,表現在無故曠課、經常遲到、涂改作業、作弊、徹夜不歸等等。
遇到事情家長要理智的去解決,因為你的孩子正看好著你的行為,我們要為孩子做個好榜樣,不能以暴力來解決事情,要和孩子講道理,這樣才能把事情做到完美,孩子也能學到東西。
下一篇:父母離婚 易導致問題少年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情感預約 讓孩子保持心理健康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